防曬劑在出廠前須經過客觀的效能測定,將其功能指數化,也就是常看見的SPF ( Sun Protection Factor),一般稱為「防曬係數」,是目前所有化妝品中,唯一將效能具定量化的產品。
那什麼是SPF呢?通常是指在皮膚塗佈防曬劑,在天然或人工光源照射下,皮膚產生發紅現象所需的時間,與不擦防曬劑時所需時間之比值,就是所謂的防曬係數。
但是事實上,將SPF視為防曬係數,就是錯誤的開始。SPF代表的是近似過濾紫外線的能力,而非防曬或保護皮膚能力。防曬劑的作用原理,是藉由吸收、反射、折射,來達到減少紫外線進入皮膚的目的。
德國人Rodolf Schulze 在二次世界大戰間提出SPF的觀念,純粹只在測定防曬劑防止皮膚曬傷﹝曬紅﹞能力。1977年國際化粧品大會中才統一各國測試的方法。目前許多歐美日國家都有頒布測定方法,雖然大原則一致,但在使用光源、防曬劑塗抹厚度上的差異,仍會造成誤差值。各國仍在對測試方法及標示法協商當中,對商品全球化的推廣將更為有利,但因涉因素頗多,短期內恐怕無法真正統一。
一般人視SPF為延長曬傷之能力,誤以為只要定時重新補充塗抹,即可防止紫外線傷害皮膚。其實,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是持續而累積的,在產生人所觀察到的曬傷現象之前,我們的皮膚在功能及結構上,傷害早已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