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43,104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913557
└●-蔚藍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燈心絨】細中細–粗中細–粗中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燈心絨】 輕輕叫著、你唉名!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六祖壇經】十一‧十二
作者:
└●-蔚藍天-●┘
日期: 2006.10.01 天氣:
心情:
【圖片:中台菩提公園.景之一】
(十一)
950827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祖以袈裟遮圍,惠能到了五祖的丈室,紙窗裡點著油燈,五祖大師恐怕外面的人看見室內的動靜,對惠能會有所猜忌,就用袈裟將窗戶圍起來,遮住燈光。
為說《
金剛經
》,為惠能講授《金剛經》,直到講解「
應無所住而生
其心
」的義理,惠能就真正大徹大悟了。
惠能是因「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而大悟。有些人誦《金剛經》,看到這句話時,卻充滿疑問:「
我們這
念心既是本具的,為什麼
《
金剛
經
》
上還要無住、還要生心
?
那生
出來的就不是本具的了
?」什麼是「
住
」?有想有念就是住。佛法的道理,一是小乘,一是大乘,要能圓融會通。住,看是住到什麼地方?假使安住在實相上,就是最實在的!如果是修四念處等觀行,則不是安住在實相上,而是一種方便的法門。
因為我們這念心若沒有依
靠在觀行上
,
就容易打妄想,想東
想西、患得患失,或者感覺無聊
,
乃至於造惡業
。
所以,
第一步先要有所住
。
念佛
、
誦經
、
持咒
……
這些都是有所住
。
念佛,把心依靠在佛號上;誦經、持咒,把心依靠在經文、咒語上。有所住,是從方便到究竟的第一步。
這個地方講「
無所住
」,並不是住在四念處上,而是已經超越了。一般眾生都有
我執
和
法執
。
一
個人有我執,就會打妄想,佛為了使眾生超越我執的煩惱,所以慈悲
開立種種法
,四念處就是其中的一種法門。藉著法讓心安住下來,與法相應之後,慢慢地,就能破除我執、我相,進一步可以了生死;但是,如果執著所修的法,有了法執,就無法見到本心。「無所住」,是連法都不執著。為什麼不要執著法?法由心生,心生萬法,心才是根本。大乘所講的就是「無所住」。
心有所依靠、有所想,就是「
住
」,和我們身體的住是不一樣的;「
無住
」,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我們這個世間,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你想到過去、想到現在、想到未來,就住在時間上。東、西、南、北,內、外、中間都不住,也不住在空間上。如果想到東方,那就住在方位的概念上了,但哪個是東?哪個是西?哪個是南?哪個是北?這都是相對待的、變化的,都不是正確的。所以這裡告訴我們「無住」,東西南北不住,內外中間不住,善惡美醜也不住。不住大小方圓,不住動靜閒忙。不住就是不要想念,而不是把我們的身體離開這個地方。離就是心要能離開,而不是身體離開!
我們的
心不染著
、
不攀緣
,就離開有所住。眾生心都是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所以就有煩惱、有妄想;有煩惱、妄想,因此沒辦法離開生死。現在不住,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不想過去,過去的善業、惡業就超越了。不想未來的事情,心不住在未來。而現在也不住,不住現在的這個心,哪裡是現在?悟了這念心,就是現在;沒有悟,就是生滅。師父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是現在嗎?講第一句能聽到,馬上再講第二句,這時聽到第一句的那念心又滅了,哪一個是現在?現在心也是在念念遷滅,念念不斷地在生滅當中,眾生的心就是處在生滅中。想到過去,是生;想到現在,過去又滅掉了。想到現在如何用功,想到未來要成道、要證果,未來要得個名、得個利……這樣子想,就是想到未來的事情了,這一些都是念頭。想到過去,是念頭在活動;想到未來,念頭還是在活動;想現在,現在這個心還是在攀緣。這就告訴我們,不但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不可住,十方世界也不可住——你想到東方,是念頭在活動;想到西方,還是念頭在活動。所以時間也不可住,空間也不可住。
「
住
」就是想念,就是攀緣。「
應
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住,這念心不攀緣,是什麼境界?是個定境。假使我們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也不想未來,不想東西南北,也不想美醜,可是這時候心卻在無聊、昏沉當中,這是不是道?這還不是的。所以不但要不攀緣、不顛倒,不住空間、不住時間,當下這念心還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才是「
生心
」。心不是生出來的,而是本具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本具的!這個地方講「生心」,是方便隨順眾生而說。「生心」——清淨心現前了!生,就是指「現前」,不是另外有一個「生滅」的「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佛心,這念心就是慧;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不想時間、不想空間,超越時空這個心就是定。這念心達到定慧不二,一下就契悟菩提心了。
菩提心
,就是定慧不二的心。漸次修證,是先要修定,有了定,而後啟發智慧。而契悟到「無住生心」的這念心,即戒、即定、即慧,戒當中有慧,慧當中有定,定慧不二,就是本具的清淨心。所以,五祖大師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馬上相應,就契悟了本具的覺性。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實相。開悟的人時時刻刻都是「無住生心」,行住坐臥都「無住生心」,這就要靠功夫了。順境、逆境都一樣,穿衣、吃飯都是這個。所以祖師講「挑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就是如此。因為挑柴運米,這個心都是無住心,無住心就是神通妙用。起心動念也是神通妙用,不起心動念還是神通妙用。
所以,惠能先前的開悟,和這個地方的開悟又不一樣了。這裡惠能言下大悟,是契悟了實相,實相是無住,不著空、不著有,不著兩邊。悟到這念心,就知道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所謂「萬法」——有為法、無為法都是由這念心生出來的,都不離開這念心。這念心是什麼呢?就是法王,法中之王。佛悟到了這念心,所以稱為法王。每個人只要悟到這念心,都可稱為法王。宇宙萬法,都是從這念心生出來的,都不能離開這念心。所以悟到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一如、心法不二,就是實相,就是「無住生心」。
我們再從般若來認識這個道理,如果認為般若是空,什麼都沒有,就錯誤了。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由文字般若深入,達到觀照般若,啟發空慧。由空慧再進一步契悟,不著文字,不著空,這時候就真正契悟到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就悟到這個道理,一切萬法不離自心。所以禪宗是最究竟的法門,是傳佛心印的法門。
(十二)
950903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遂啟祖言」,馬上就啟稟五祖大師,聽了《
金剛經
》而開悟的境界。「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是說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
何期
自性
」,何,就是哪裡;期,就是期望,也就是在哪裡找自性呢?「本自清淨」,本來就清淨,不需要去澄念,不需要去息妄想,不需要去斷煩惱,一切都是本自清淨!一般人希望見一個清淨心、得一個清淨心、證一個清淨心,但清淨心若是可得、可證,就不是本具的。
有的人聽了又想:「
既然是本來清
淨,那我們為什麼還要修,還要斷
煩惱?這又講不通了啊!
」
沒有講不通,因為如果不是本自清淨,再怎麼去修,也沒有辦法見到清淨的這念心。
譬如鐵裡面本來就有鋼
,
假使鐵裡面沒有鋼
,
想要把鐵煉成
鋼
,
也是不可能的事
;
因為裡面如
果本來沒這個性
,
再怎麼去造作
,
也造就不出來
。心雖然本來是清淨的,卻被妄想、煩惱染著,正如鐵裡面雖有鋼性的存在,但還有其他的雜質,只要經過千錘百鍊後,鐵就變成鋼了。這個心雖有無明、煩惱,但是無明、煩惱裡面仍有清淨心,現在只要不起無明、不生煩惱,當下這念心就是清淨的。
惠能大師經過五祖最後的一番啟示、
一番磨鍊
,
六根寂然
,
六根不
動了
。這念心和他過去沒有悟以前,
天天為了油、鹽、柴、米、醬、醋、茶,上山打柴、賣柴、買
米盡孝
,
還是同一念心
。只是在過去,心生分別、心生執著,而現在通身放下了。過去是妄想分別,現在是無住生心,過去也不想,現在也不想,未來也不想,也就是超脫了攀緣的心、執著的心,所以頓悟自心,不同於漸修。佛法當中有漸修的法門,有頓悟的法門,現前所說的這個法門就是頓悟法門,當下契悟了清淨心,契悟了無為心,契悟了菩提心,立刻就能超脫。
一般人會想去「
找
」一個清淨心,事實上清淨心是找不到的。
舉例來說,煩惱就好比波浪一樣,如果要找到水,就不能把波浪去掉,因為
波浪的當體就是水啊
!所以不需離開煩惱,另外去找個清淨心,煩惱的當體就是清淨心,只要現在不起煩惱——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自性不但清淨,而且還是不生滅。眾生心則有生有滅,例如我們從早上開始,「
起床
」是一個念頭,動了一下就是生;穿衣服時,起床這個念頭就沒有了,這不是滅了嗎?穿衣服這念頭不是又生起來了?衣服穿好了,馬上接著又穿襪子、穿鞋子,穿襪子這個心生起來,穿衣服這個心又滅掉了。襪子穿好了又穿鞋子,穿鞋子這個心生起來,穿襪子這個心又滅掉了。鞋子穿好後接著漱口,漱口這個心生起來,穿鞋子的這個心又滅掉了。我們從這當中觀察,每一個人從早上到晚上,就是這種生滅的心。所謂「
眾生
心
」,就是念念不停的生滅,所以人有生老病死,因為從小到老,這念心都是不斷地生滅,等達到一個階段,這一生就結束了。
為什麼心始終都在生滅呢
?因為跳脫不出
時間
、
空間
、
人我
、
是非
,把世界當作一成不變的,並且在這當中起分別、起執著,所以就是
生
滅心
,屬於眾生境界。何謂「
眾
生
」?因為心有眾多的生滅,所以稱為眾生;又因為有眾多的生滅,也就形成眾多的生死。假使未悟本心,不管是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所修的都是屬於生滅法門。既然是生滅,就不容易得到三昧,不容易得到禪定。
我們從早到晚有八億四千萬個念
頭
,
也就是有八億四千萬個生滅
,從生到滅、從滅到生,時時刻刻都在生生滅滅,這是大的、粗的一種生滅。再深一層探究,這念心的生滅當中又有生滅,大的生滅包含小的生滅,小的生滅又再包含更微細的生滅。譬如現在想要喝茶,這是一個念頭,剛剛一動喝茶的念頭,這個心就「
生
」起來了,然後繼續再想喝茶,這個心就在這裡相續不停,這就是「
住
」。念頭相續不停,始終想著這件事,念頭就一個接一個相續。然後,把茶送到口中,覺得很不錯,還是喝茶的這念心;喝到不想喝了,然後把茶杯放下,又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喝茶是一個念頭,喝了茶以後再去讀經,喝茶的這個心滅掉了,看經的心又生出來了。可是,喝茶、讀經的心是同一個嗎?這當中是大的生滅,但其中又有許多個小的生滅。
什麼叫小的生滅?小的生滅,就是「
喝茶
」是一個「
生
」,裡面又有:
生
、
住
、
異
、
滅
四個相在遷流變化。喝茶這個心是「
生
」;繼續想到一定要喝茶,這是「
住
」;喝了第一口很不錯,但是喝第二口感覺變了,前一口和第二口的味道不一樣了,這是「
異
」;喝到不想喝了,把茶杯一放,然後再來看經,喝茶這個心就「
滅
」掉了。所以,想喝茶這是一個心,這個心的念頭當中,又有生、住、異、滅四個小的念頭。
契悟了這念心,就沒有這些瑣瑣碎
碎的事情了
。既然沒有生滅,就沒有生死,「
頓悟自心
,
直了成佛
」就是如此。所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我們契悟了這念心,就不是生滅心了。
今日所閱文章【六祖壇經】十‧十一轉貼中台世界
標籤:
瀏覽次數:
86
人氣指數:
1286
累積鼓勵:
6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燈心絨】細中細–粗中細–粗中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燈心絨】 輕輕叫著、你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