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896275
 健康張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如何對付背上的痘痘?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身體告訴你啥時應喝水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15 個生活習慣 養出好腦力
作者: 健康張 日期: 2012.08.21  天氣:  心情:

 

































怎麼讓小腦袋健康長智慧?吃好、睡好、多運動; 給

他滿滿的愛、陪他玩耍、帶他多接觸探索自然。 這



些,用心的父母都做得到。

鍛鍊大腦不必花大錢,其實最好的方法就在平凡不過

的生活習慣和教養態度裡。一旦掌握了大腦的基本特

性,澆灌以愛與適當養分,每個孩子的腦部都能健康

茁壯的成長!以下綜整出專家建議從小就應該養成的

十五個生活習慣,不用花大錢買閃字卡和參加大腦潛

能開發班,就可以讓孩子的小腦袋健康長智慧。


習慣1  一切從吃得好開始


大腦細胞每五個月更新一次,要讓大腦有機會絕頂聰

明,最容易見效的第一個方法,就是給它足夠的好營

養。



有心為孩子健腦的家長,魚和魚油,是護腦必備的好

食物。丹麥的研究比較了五千多名健康老人的飲食發

現,一個人的飲食中魚的成分愈多,他保持記憶力的

時間也就愈長。因為魚油中所含的omega-3多元不飽


和脂肪酸(包括EPA與DHA)對人體有益,DHA是大

腦神經細胞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之一。由於人體很難

透過飲食轉化合成omega-3,因此可透過食用深海大

型魚類的眼窩、油脂部位,或魚油膠囊來補其不足。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黃士懿建議,若孩子不

敢吃魚油,可在烹調過程中剪開魚油,滴入魚湯中,

記住不要燜,也別久滾。若吞膠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

壓力,多吃魚就好。



習慣2  睡得好才記得牢


剝奪嬰幼兒的睡眠,會影響他們的生理成長與認知發

展。嬰幼兒特別需要大量而不被打擾的睡眠。睡眠主

要有四個功能,一、修補神經元,二、複習白天所

學,三、淘汰不需要的記憶,四、調節情緒。因此我

們應該從現在起學會重視睡眠,就像重視營養與運動

一樣。


孩子到底睡多久才夠?根據研究,新生兒每天可睡十

六小時以上,學齡前兒童則至少十二小時。中央大學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吳嫻指出,人在入睡約九

十分鐘後會進入REM期(快速動眼期),此時腦波的

活動狀況跟清醒時差不多,甚至更活躍,在這段時

間,大腦會把白天學到的神經元凝固下來,具有去蕪

存菁的重大意義。小嬰兒睡眠週期中,REM期比例最

高,大腦會儲存重組記憶,增補神經傳導物質幫助學

習。



睡眠會受到生理時鐘與生活習慣的左右,即使孩子生

理上該睡了,若是睡前情緒太高亢、從事激烈運動、

習慣跟大人當夜貓子,生活習慣便會擊敗生理時鐘,

改變孩子的作息表。為了寶寶的成長,家長要特別用

心穩定孩子的睡眠作息,早睡早起才是王道。



習慣3  運動可以增強腦力


吃好、睡好可以讓大腦維持在運轉巔峰,但運動卻能

額外增進神經元細胞的快速增長,等於幫大腦多裝了

好幾條記憶體。運動可以將新鮮血液帶向腦部細胞,

大腦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等三種神經

傳導物質,誘發大腦神經元增生,多巴胺使運動的人

心情愉快,血清素與情緒和記憶有直接關聯,正腎上

腺素則和提升注意力有直接關係。




日本文部科學省最新研究顯示,律動遊戲課程不但可

活化四~六歲幼兒的前額葉皮層,也有助於啟動幼兒

的自律神經系統,促進心神安定。任何比走路還複雜

的肢體技巧都需要學習,也因此為大腦帶來挑戰,寶

寶剛開始會有點手忙腳亂,但隨著神經連上小腦、基

底核,前額葉皮質區活躍起來,動作於是愈來愈精

確。




台北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周建智則認為,

帶孩子多運動對健康好,對大腦也好,但家長卻普遍

缺乏從事運動的創意,對運動強度認知也不足。




親子運動是遊戲、而不是比賽,不需要很專業正式,

只要達到基本的運動強度就好。




若真受限於場地時間,夜市簡單的籃球機、棒球練習

場練揮棒,以及任何想得出來、合理、不違反道德的

遊戲,都可以成為鍛鍊腦力的有趣運動。假日在公園

玩簡單的互相接球,都比待在家裡玩運動遊戲機的健

腦效果強。


習慣4  愛孩子比學英文更要趁早


專研兒童發展的中央大學閱讀研究室研究員周育如指

出,早期的安全依附是一切兒童發展的基礎,甚至可

以用來預測孩子將來的成就。因為嬰幼兒的依附和探

索行為幾乎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那些能夠與主要照

顧者建立起安全依附的幼兒,通常也比較願意對週遭

環境進行探索。



安全依附的孩子有較多的探索行為,愈多的探索意味

著與環境有愈多的互動,愈多的互動使孩子的腦神經

連結愈複雜愈緊密,孩子當然也就愈聰明優秀。




周育如特別強調,情緒發展有所謂的「情緒窗口

(emotional window)」,意思是說嬰兒期和學步期

是情緒發展的關鍵期,而這個窗口是人類所有發展中

最早關閉的。因此為人父母應對此有所警覺,愛孩子

比學英文更要趁早,不要等到來不及了才後悔。




習慣5  遊戲是最好的心智挑戰


過去人們一直以為孩子遊戲時大腦在休息,但最新發

現是,遊戲的角色扮演和想像力可以幫助他們建構抽

像思考能力,有助於增進學科表現。




《教養大震撼》一書指出,抽像思考能力是掌握現實

與抽像符號之間的連結,每個學科都用得上。而孩子

在扮演遊戲中把一張書桌和幾把椅子想像成消防車,

大腦就學會如何把抽像符號和其他元素串連起來,等

於經歷了一場高階抽像思考過程。




腦神經科學家也認為,遊戲是最好的心智挑戰。當一

個小男孩專注玩積木,進入了平靜忘我的境界,大腦

正在經歷一段與他心智能力相合的挑戰,這也是大腦

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瞬間。




周育如指出,光「玩」並不算真正的心智挑戰,家長


或老師應該提供比孩子的能力稍微難一點、但又足以

達成的挑戰,大腦會經歷了一段平衡、失衡又平衡的

過程,神經元又走出一條以往不曾通過的新路。


周育如強調,其實孩子真正的喜悅不是成為超齡小天

才,而是完成他這個年紀所能做的偉大事情,真正的

滿足是來自於對手邊的工作盡了最大的努力。


因此,林口長庚復健科職能治療組組長黃恢濤建議,

家長該做的是時時觀察陪伴孩子,確切掌握孩子的發

展進程與獨特氣質,並且適時適量的給予引導,安排

有趣的活動與遊戲,不予勉強或急切想要看到學習效


果,否則可能早早壞了學習胃口。


習慣6  動手做過才會留下痕跡


周育如強調,孩子一出生,腦中已具備這一生要用的

幾乎所有神經元,決定他智力高低的是這些神經元之

間連結的密度與強韌度。


這樣的連結在嬰幼兒時期最為快速,然後到了九~十

歲之間腦部開始做的是修剪的工作,把用不到的和連

結不強韌的部分修剪掉,只留下最常用、連結得最強

韌的部分。


決定孩子腦部神經元之間如何連結、連結的密度和強

度,則是與環境互動的經驗。


尤其是那些他主動探索、主動處理過的訊息,在腦中

會建立最長最強韌的連結,而被動被灌輸的經驗所建

立的連結,往往是脆弱而短暫,將來很容易就被拋棄

掉,這就是發展上的「用進廢退」原則。


所以我們拚了命塞給孩子的,最後都難逃被修剪掉的

命運,反而是孩子在自發性玩耍、探索、主動閱讀中

得來的經驗會被保留下來。



給時間,讓孩子動手做,也是鍛鍊大腦重要的過程。

腦神經訓練師王秀園分析,大腦是為生存而存在的器

官,外在環境不斷給磨練,大腦才有機會學習諸多生

存技能。「一定要親自走過,才會在大腦留下痕

跡」,孩子早該自己學坐捷運了,家長還每天接送;

永遠匆忙的早晨,總是忙到沒耐心等孩子綁鞋帶,其

實都已經剝奪了孩子建構大腦的珍貴歷程。


習慣7  正向管教教出自信的孩子


孩子在遊戲中解決問題,瞭解因果關係,擁有最初的

成功經驗時,家長若能真誠鼓勵與讚美,孩子的臉上

會出現一抹滿意的微笑。


此時,孩子的大腦神經細胞,也因為分泌了「多巴

胺」這項正向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而微笑著。


多巴胺在期待與獎勵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滿足是學

習的重要刺激,當人們專心、與自我一致、與世界和

諧相處,或成功達到任務時,這種美好的感覺會引發

成功的學習,並儲存在大腦。


習慣8  好奇心是大腦思考的燃料


幼教大師蒙特梭利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小小科學家,

他們熱愛觀察世界,進行「要是這樣……會怎麼

樣?」的探索。初生兒和學步兒會從高腳椅上丟玩

具,在洗澡時玩水,這股探索的動力隨著年紀繼續增

強。


好奇心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學習驅力,像是能讓大腦機

器全速運轉的核心燃料,孩子願意去思考,堅持打破

砂鍋問到底,是鍛鍊腦力的最好習慣。發展分子生物

學家約翰.麥迪納(John Medina),在《大腦當

家》一書中強調,對孩子來說,「發現」帶來快樂,

就像一種會上癮的毒品,探索創造出更多發現的需

求,帶來更多快樂,這是一個直接的回饋系統。


家長可以要孩子先「猜猜看啊!」小腦袋就會進行歸

納與推理。「即使猜錯也沒關係,我們的文化太注重

要『對』,容易澆熄孩子的探索好奇心,」王秀園

說,有時孩子會冒出很無厘頭的問題,父母更應引導

孩子想得更深入,而不是阻止發問。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史丹利.葛林斯班,在《優秀

孩子的十大關鍵能力》一書中建議,最能引發幼兒好

奇心的做法,是帶他去大自然中散步,在訊息豐富的

環境中探索。另外,當父母願意聆聽──而非評價孩

子的意見時,最能夠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如果你想

增進子女的好奇心,拓展他們的智能範圍,就要多多

徵求他們的意見,」史丹利提醒。


習慣9  從小學習為自己負責


學步兒經常鬧脾氣,用一個簡單有力的「不」字對抗

全世界,常讓家長頭痛不已。其實家長可慢慢放手,

開放幾個你可以接受的選擇讓孩子自己決定,讓他從

中獲得獨立、自主的權力感,也同時學會為自己負

責。


一開始,父母可以提供多個選項,讓孩子從中選擇,

如果孩子嘗試後,感受到自己能做決定的成就感,就

會慢慢願意嘗試自己選擇。如果孩子自己選擇卻有不

好的經驗,家長也不要心急,可以告訴孩子,雖然他

的選擇沒有成功,但願意嘗試的勇氣很令人佩服,下

次再試試看就好。重要的還是讓孩子慢慢嘗試,用他

自己的節奏來發展自我。


習慣10  父母言教不如身教


「父母要以身作則」是一條亙古不變的教養守則,一

九九二年義大利帕瑪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發現「鏡像

神經元」,解讀了父母的身教那麼的重要,原來跟大

腦息息相關。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是一組可以反映外在

世界的神經細胞,只要觀看別人的動作,就會在腦中

重現相同動作,彷彿鏡子反射,人類透過鏡像神經元

的「模仿」學習,不需透過語言,進而理解他人的行

為、意圖與情緒,拉近彼此關係。



模仿是學齡前孩子重要的學習歷程,孩子早期的模仿

場域是家庭,這也呼應了身教、言教、學習環境的重

要性。鏡像神經元的存在也說明了品格教育的重要

性。品格是長期模仿、觀察、內化的結果,是一個潛

移默化的歷程,模仿對像除了父母以外,同時受到環

境與經驗的影響。


尤其品格的培養是一種內隱的學習,大腦在孩子不知

道的狀況下處理並儲存訊息。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復健

科醫師鄭雅薇指出,二~三歲的孩子就能展現「同理

心」,但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卻是後天學習而來,若

能在成長過程中讓孩子多與人互動,才能逐漸學會設

身處地為人設想。


習慣11  不要讓壞習慣坐大


孩子的壞習慣很難改過來是有道理的。大腦資源地圖

不時因經驗而修正改變,好習慣和壞習慣的神經迴路

在其中互相爭奪地盤,想站穩腳步。


《改變是大腦的天性》指出,大腦有個特性叫「神經

可塑性」,每一次做不同的活動,大腦會改變結構與

神經迴路,使它更適合手邊的作業,假使某個零件壞

了,其他部位還可以接手這項工作。大腦有彈性、知

變通,卻也使我們某方面變得更食古不化,我們一些

最頑固不能改變的毛病其實也是神經可塑性的產物。




假如我們停止使用某種心智技術,不但會忘記如何運


用,連它在大腦的空間也會被其他常用的技術搶走。



當我們學會一個壞習慣,它佔據了大腦地圖的空間,

每重複一次壞習慣,它又佔多一點地盤,讓好習慣更

難立足,這也是為什麼戒掉一個壞習慣比學它時難上

十倍,也是為何童年教育這麼重要,很多事情最好一

開始就教對,不要讓壞習慣坐大,有競爭優勢了再去

拔除它。


若是壞習慣已經養成,光是禁止於事無補,必須用另

一個正確的行為來取代壞習慣,因此當你大聲喝止孩

子說「不能做A」之後,切記補充說「應該做B」,並

重複讓孩子練習。


習慣12  長期家庭壓力會傷大腦


心理學實驗證實,長期的嚴重壓力會改變行為,讓人

放棄學習。一九六○年,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把兩隻狗放進通電的籠子裡,接

受同樣程度的電擊,有主控權的狗在通電時用鼻子壓

住按鈕把電停掉,另一隻狗則是怎麼做都無效,只能

哀鳴。當兩隻狗被放進新籠子裡,壓住按鈕讓電停止

已經無效,原來有主控權的狗在情急之下,會跳過不

高的柵欄到籠子另一邊,成功逃過電擊;原本哀鳴的


狗即使到了新環境也不會想辦法逃脫,只能躺在地板

上被電擊。這個極度的悲觀被稱為「習得的無助」。


當孩子長期目睹父母吵架,又無力停止或改變這個令

人無助的狀態,這種失去控制權的感受會影響孩子一

生很多事情。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

說,童年不當的責罵或受虐經驗會永遠傷害神經元的

發育,家長對孩子的責罵應該更為謹慎。《大腦當

家》指出,壓力太大或太久便開始傷害學習。壓力大

的人數學做不好,語言處理不夠快,記憶力差,不會

把過去的訊息類化到新的情境,也不會修改舊的訊息

適應新的需求,更無法專注。壓力大的人在認知作業

上,比壓力小的差了五○%。


習慣13  多跟孩子說話和擁抱


新生嬰兒是個大近視,他們的視力大概只能看清楚三

十公分左右的距離,不能自動調整焦距,更遠或更近

的物體就會變成一片模糊。造物者似乎是設計好要嬰

兒把身邊愛他的人看得更清楚。因此,爸媽應常常抱

寶寶,雙手環抱將他貼近胸前,有如回到子宮般安

全。


跟孩子說話時記得和他四目相接。洪蘭曾說,如果不

是眼睛看著孩子,面對面跟他說話,那些聲音是背景

噪音,對孩子神經連結沒有什麼幫助。




美國天普大學嬰兒實驗室主任凱西.赫胥—帕賽克

(Kathy Hirsh-Pasek)在《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中

建議爸媽,談論孩子正在觀察或正在做的事情,根據

孩子的談話主題增加對話內容,專家稱此為「拓展」

現象。這樣一來,我們示範了剛剛他們所講的內容,

還可以有更豐富、清楚的表達方式,可以不著痕跡的

增加孩子的新語彙。


有些爸媽常自豪「我家有個不哭不鬧的乖寶寶」,這

樣的乖寶寶卻成為幼教專家最擔心的一群,因為無論

在自己家、保母家或是幼兒園,他們經常被忽略,被

擺在哪裡都沒有意見。



和其他敏感型的寶寶比起來,乖寶寶不哭也不鬧,照

顧者會忘記主動去和他們說話、擁抱和互動,長久下

來對他們的發展有不良影響。


習慣14  睡前帶孩子回憶一天


卡通裡,愛探險的Dora和Boots每次結束一趟旅程,

總會問彼此:「你最喜歡今天旅程的哪一個部分?」

讓觀看者仔細回想一遍,分享自己的感想。


爸媽也可以在每天睡覺前,靜下來跟孩子聊聊今天發

生了哪些事情,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想法,哪些事讓

他開心、哪些事讓他傷心。回憶一天的感受,幫助孩

子消化整合,紓解情緒,成為睡前儀式的一環。


諮商心理師楊文麗每天睡前都跟兩個孩子聊,鼓勵孩

子今天做對了哪些事情,讚揚他們有善良而美好的性

格,讓他們充滿自信而溫暖的進入夢鄉。


習慣15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你的孩子是不是出門前一定要做某件事?睡覺前有一

定的活動程序?不少父母對幼兒這樣的「無法變通」

和「龜毛」感到困擾與不耐煩。


幼兒發展專家李坤珊提醒,固定的生活時間表是幼兒

成長過程中,安全感的重要來源。成人的生活很複

雜,充滿變化,成人可以隨時應變調整生活程序,但

幼兒還不具有時間概念,他們唯一能掌握的就是此時

此刻,所以他們要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依靠生活中

的固定事件來掌握未來。


因此李坤珊建議,家長要盡全力使幼兒的生活作息維

持一定的規律,讓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依循一定的程

序。這些固定的程序,從開始到結束,一個也不能


少,少了一個步驟就會讓他們焦躁不安。讓孩子放心

的等待,有信心的期待,這就是安全感。孩子愈能掌

握外在世界的互動方式和規律,愈能預測外在世界的

變動,就愈覺得自己有能力,因為他們將慢慢的學會

如何處世。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頭好壯壯的腦,但所

有權威性的研究都一致指出,培養愛學習的好大腦,

家長該做的不是送孩子去全腦補習班,而是吃好、睡

好、多運動;好好愛他、陪他玩、讀書給他聽,以及

多帶他去接觸探索自然。每一件事,都不需花大錢,

用心的父母都做得到。


時時提醒自己「十五個養出好腦力的生活習慣」,爸

爸媽媽就能與「腦時代」同步,做個與時俱進的好父

母。











標籤:
瀏覽次數:157    人氣指數:757    累積鼓勵:3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如何對付背上的痘痘?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身體告訴你啥時應喝水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