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善(老子49)之四 台灣白牡丹 2014/4/13(甲午3/14)
把本章末了的兩句經文作一解說:
聖人之在天下,
歙歙馬,
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聖人皆孩之。
聖人無常心,
不論世人的善與不善,
以及相信與不信,
都能因材設教,
不因好惡而棄一人。
可見聖人之對天下人,
是以人類的整體為著眼點。
換句話說,
就是以大我為重,
他知道自己只不過是大我上一個細胞,
如果整體健康,
則每個細胞也自然是健康的。
否則,
如無視大我的存在,
凡事只知惟我是利時,
這就馬上生出了自他人我的分別心,
是好是壞在還未影響到大我之前,
自己已先樹立魔障了,
因為真正的聖人是絕不會這樣想的。
事既如此,
所以聖人便歙歙然與天下人相合,
更與天下之人的心渾然一體。
這些是說聖人以無常心來對天下以後,
天下人漸漸歸向無為之治時的進展情形。
因為聖人既已忘我不為自己的利益作打算,
與天下百姓渾成了一體,
那麼天下百姓因受了聖人的感召沐化,
便很自然的漸漸歸化於聖人,
如果有對不能看到的遠處,
便時時用耳朵留意聖人傳聞消息,
還有在能見的近處,
便用眼睛時時觀察聖人的作風,
諸如此等,
都成了百姓們的仿效地方。
百姓們也知道和聖人一樣的著眼於大我,
雞冠花
聖人所關注的地方,
百姓也隨效關注,
凝視凝聽,
欣然樂從,
試想,
這不是渾然一體的現象是什麼?
還有,
在「百姓注其耳目」以外,
至於聖人的心理,
都是抱「百姓皆謂我自然」的超然態度,
秉持著
「生而不有,
為而不侍,
長而不宰」,
如雙親對親生兒女一般,
不但不矜不驕,
而且更愛護得無微不至。
附記:
歙歙(唸射),和合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