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804971
 轉輪閻羅預言台灣毀滅地震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信則有,不信則無,這論點正確?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佛像與菩薩像可以供在一起嗎?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甚麼是'根本上師'?一個人可以
作者: 轉輪閻羅預言台灣毀滅地震 日期: 2010.04.06  天氣:  心情:
 ○甚麼是'根本上師'?一個人可以有多於一位'根本上師'嗎?



  ◎'根本上師'的藏文是Tsawai Lama,他是我們成就無上佛境的因。所有佛法的成就,無不源自依止根本上師。依止上師就似是一棵大樹的樹幹,一切佛法成就與證悟好比支幹及樹葉、果子等,它們都依靠樹幹而生出,全部源自大樹的主幹。如果缺少了主幹,就不可能有支幹、樹葉及果實了。'根本上師'並不是西藏獨有的新概念。不論南傳佛教、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都源出於傳統印度佛教,而'根本上師'及依止師長的概念正是佛教的基礎概念。初修持的人,不需刻意尋找根本上師,應先行好好學習皈依及因果法門等,並尊敬依止所有你曾向其學習的師長。'根本上師'就是最能令我們的心得益與進步的一位師長。誰是你的 '根本上師',不需要你刻意決定,而往往是到時你自然知道的。你可以有多位師長,有些師長可能很有名氣,但有些或許只是默默無名的僧人。在師長之中,哪一位的教法對你最有益處,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師。你的根本上師未必有名氣,也不一定說法善巧,甚至可能是從未正式登座說法的一位普通僧人。一旦你心中生起覺受,感到這個人就是你的根本上師,他就成為了你心中的根本上師,這過程並沒有任何儀式,你也毋需向這位師長請求或表白,即使他不知道你視他為根本上師也不要緊。自己的根本上師是哪一位,你要視為秘密,並無需要向人宣傳。事實上,'根本上師'似像是一個概念多於一個人物。如果你視某人為根本上師,你就要視他為你所有師長的總體,你所有的師長你都視為是他的化現;你應想著所有師長的體性是一體,也就是你的根本上師。透過供養承侍根本上師,你想著是正在承侍所有你的師長。你只需一位根本上師,而你要視自己的其他師長是他的化現,所以毋需多於一位根本上師,反正其他師長你一樣要去尊敬侍奉。一旦認定了根本上師,我們最好不要改變心意,否則利益不太。



  ○一個人可以有兩個師父嗎?



  ◎有一個具資格的師長就可以是足夠了,但遍禮依止一百位師長也一樣沒有不對之處。師徒關係不一定是有特別儀式才建立的。如果你向一個人求法,他亦應求教了你,即使他所教的少至只是經上的一個字,你與他的師徒關係也就建立了,你必須終生視他為師長和視他與佛無異。如果在建立了師徒關係後對師長不尊重,就成為了修行成就上的障礙。如果你有一百位師長,而你對其中一位不尊重,在其他九十九位師長處所學的都難以成就。一般來說,雖然你也可以依止多位師長而修學,但師長太多時反而有可能令你對修持之道的理解混淆,倒不如好好依止一至數位具德師長,老老實實地去承侍及修學。如果只是去聽佛法開示,而自己並非求法的人,心中亦未生出:'他是我的師長!'之念,則不一定要視講者為自己師長,但當然仍要對說法者生起如佛想之正確聽法心態。如果參與灌頂或自己求法,則師徒關係肯定是建立了,必須視授者為自己的其中一位師長。在一些較多人參與的灌頂或授戒法會中,授者不一定記得所有得法或得戒者,但這不代表師徒關係就不成立。



  ○如果發現自己之師長所作所為與佛法背道而馳,怎麼辦好呢?



  ◎我們必須在依止一位師長前詳加觀察,不是看到報紙宣傳便一窩蜂地前去依止。世間上的學問,我們尚須擇明師而依止而學,何況生死成就大事?如果已經依止了一位師長,我們就應該看他的功德,而不是去挑他的過失。如果他有甚麼過失,你應該早在觀察期中決定不去依止。一旦已經在心中生起了依止心,再反悔就已太遲了。沒有人逼你去依止一位師長,這純粹是你個人的決擇。如果並未好好去觀察便盲目依止,只可怪自己了。如果我們以批評及狹窄的心胸去看,世上全都是有過失的人。即使佛陀再世,在你眼中也一樣會是充滿過失的。佛陀在世時的俗家親戚提婆達多便是一個好例子:他眼中的佛陀不但並非圓滿的聖人,反而是他的敵人,所以他還處處陷害佛陀。若透過智慧的眼光去看,你會發現原來每一個凡夫都有值得你去學習及尊重的特質,何況自己的師長呢?你眼中的師長之過失,極可能是你內心的反映而已,並不一定是師長真的有過失。如果你真的肯定師長在客觀上有過失或根本沒有真正之不斷傳承等情況,最好是悄悄地疏遠而另尋師長,但絕不可批評已依止之原來師長,心中仍要視他為自己的師長中之一位。在傳統中,一個修行人可以有多位師長,所以再依止其他大德是沒有過失的,但謗批自己之任何一位師長則是不如法的。如果你已與某人建立了師徒關係(即使只是在心中依止而並無告知師長),就不要再批評他。你儘管可再依止其他師長,但不要評謗原來的師父。其他人如果與他並無師徒關係,這個人又的確真的有很大的根本過失,或許還可出言以維護正信佛教的形像,但作為徒弟的你就不要插嘴了。總而言之,依止一個師長前要觀察入微,依止後就要視師如佛了。



  ○修禪定的作用是甚麼?它可以令我成佛嗎?要多久才能成就禪定?



  ◎如果沒有禪定成就,顯乘上的大證悟是無法生起的,密乘上的生起與圓滿次第之證悟亦無法成就。禪定就好比一個容器,可以受持所有佛法於內。如果要得到解脫,我們需要成就出離心及空性的證悟,但要證空就必須配合禪定及觀察修二者。只修禪定並不能令你成佛。禪定只是有助於我們成就佛境的一項工具,並非單靠它就足以成佛。要成就佛境,最重要的是具備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沒有出離心,則所修禪定並不堪稱為修持佛法,哪裡會令我們成就解脫或成就佛地呢?外道與內道所修的禪定方法大致上原理一樣,但內道弟子以出離心為動機去修它,就令它成為了解脫之因;如果以菩提心為動機去修定,則成為了成佛之因。只修禪定而不修菩提心,並不能令你成佛,也不屬於大乘的修持。如果你連出離心也未有,則你的禪定修持根本未能算入佛法之修持之中,所以你的禪定既不會令你成佛,也不能令你解脫六道生死。要成就禪定,必須先具備六個先決修件:(一)住於有利修定之地方;(二)不執戀世間華衣美食等;(三)心常滿足;(四)完全離棄世間俗事;(五)戒行清淨;及(六)離棄欲求。依經論述及歷代祖師之經歷,若能具備上述修件而於靜處精進閉關專修,半年內可以成就禪定。這是指真正的全心全意投入閉關專修,並非說一天修上一、二小時就可以在半年成就。在閉關中,除晚上作少許休息及日常食飯的時間外,整天都在修定。



  ○禪定是怎麼修的呢?世界上有太多教授禪定的法門了,我應該如何去抉擇?



  ◎世上有很多教授禪定的法門,其中有些是其他宗教的,例如印度教及道教的法門等,也有些是稱為佛法的,其中又包括了正確的修法、誤解的修法及掛著佛法招牌而實為外道的修法。真正要學佛教禪定的人,要謹慎選擇,不要隨便亂學。如果你能夠依經典所述、佛陀所教的方法去修,這是最為理想的。但經典中的任何一句偈文,往往已包含了很多內義,一般的人並不容易通達其深義,所以我們可以依靠印度的論著權威,例如無著大師、寂天大師及彌勒等的論著,大乘的禪定修持依這些古代印度論著就肯定不會有錯。你又可以依南傳上座部的主流而修學,這也是肯定為清淨無誤的傳承開示。外道的禪定我們不適宜修學;即使是自稱為佛陀教法的禪定開示我們也未必能肯定其必定為無誤,所以最好依上座部或古印度論著所說地去修,才能肯定所修的方法的確是佛陀所開示的正確方法。



  ○如果修持禪定,入了定出不了來怎麼辦?



  ◎世界上有很多修持的方法,衲不可能全部都聽過。外道的法門衲不太清楚,佛法中就沒有這樣的可能。在正信佛法的禪定修持中,只怕你無能力入於定境,絕對不存在出不了定的顧慮。禪定的定境不是' 昏迷',哪會有入於定中不能出定的可能性!修定的人有可能自主地入於定中很長的一段時期,甚至有能力入定以 '劫'計算之長時間(註:'劫'是一種時間度量,謂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但卻沒有不能自主出定的可能。人只有昏迷或死了才會不能得出,禪定可不是這樣的!衲順帶提一提:有些人在修定時入於細微昏沉的情況,卻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已經入於定境。宗喀巴大士之〈菩提道次第廣論〉詳述了修定及對治昏沉與掉舉的法門,你可以去讀一下。很多人連禪定是甚麼也不知道,卻開始修定,這是毫無益處的。



  ○佛法教導安忍,但如果我們處處忍讓,豈不是更成為他人欺侮的對像?



  ◎安忍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環。要達到面對遇上任何人、任何困境都能以安忍心處待,的確不是一朝一夕能達致的境界。安忍必須與悲心並行才能成功。我們佛法中所說的' 忍',並非指畏懼停縮不前的弱者心態。菩薩的安忍與凡夫見到惡人時的懦弱是兩碼子事,不可混淆不清。在遇到蠻不講理的人時,我們應施以悲心,心想對方與自己一樣,不過是想得樂離苦而已。把自己代入對方的角度去想一想,自然容易生起悲心,從而生起安忍心。我們也可視對方為中毒發瘋的親母;如果你母親中毒發狂,威脅著要殺你打你,你肯定不會以嗔心先把她毒打一頓吧?你的心自然會以悲心對待,處處忍讓她。由此可見,能否行忍只取決於你與對方的關係觀念。六道的眾生都曾是我們的慈母。自無始生死輪迴以來,在無數的轉生中,每一位眾生都曾成為我們的母親。眾生的心中充滿著貪、嗔、癡這三毒,所以我們不單不應以嗔心回報,還要同情他們,以忍心對待他們的無理,就像是對待中毒發狂的親母一般。由自己的角度看,嗔心並不利於解決問題及人際不和,反而只會為自己帶來痛苦。被別人以惡意傷害固然是你的不幸,但如果你選擇以嗔心報復,那就更加增深了你的不幸。他人是否對你傷害,並不由你決定,但你是否以嗔心報復,卻完全操縱在你的手裡。如果你也以嗔心回報,受傷害的不只是對方,你自己也在傷害自己。事實上,來自他人的言行並不可能對你造成傷害,你之所以感到委屈只因你對這些言行介懷。有人說過:'如果你是對的一方,你沒需要發脾氣;如果你是錯的一方,你沒資格去發脾氣。',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配合上深知嗔心的過失及安忍的優點之智慧時,你的安忍亦會較容易生出。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導師:慈悲的人教你慈悲之道;凶惡的人正在教你忍辱之道。在碰上窮凶極惡、蠻不講理的人時,你反而應該以歡喜心對待,你可不是每天都有機會碰上學習考驗忍耐的良機!他們是你修持安忍、成就功德的福田!或許你仍會懷疑安忍就會被人欺侮,或視它為懦弱的表現。安忍其實是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幾十年前,印度的聖人甘地就單單以'安忍'打敗了整個英國帝國。你看:幾十萬個精英軍人及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最終也要屈服於這個矮小的印度人足下。是軍力及帝國的力大呢?還是安忍的力大?



  ○如果業力是不會消失的,懺罪又有何用處呢?



  ◎在佛陀開示因果教法時,為了確立大眾對因果之信念,並未開示懺罪之法門,只說業力固定及有因必有果報。在佛陀開示大乘教法時,才教示了懺罪之法門。要懺罪淨障,必須具足四力:(一)境力 -- 靠依止境而懺罪。我們以三業作不善,其對像不外乎聖眾與凡俗眾生,所以在懺罪時,亦依賴聖眾及眾生,例如供養三寶及為有情眾生作利益事業等;(二)追悔力 -- 畏怕所作不善之果報而生追悔曾造不善業因的真切心;(三)對治力 -- 以懺罪為動機所作之修持;及(四)誓願力 -- 決心不再作同類之不善業。若四者具足,就等於把業因種子燒壞了及把它與好比水份及養份的煩惱外緣隔絕了,令其不得成果。這並非說 '種子'消失了,而是說我們令它不得成長及成熟。所以,大乘之懺罪概念與小乘之因果業力概念毫無矛盾。



  ○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後動物一樣會死,放生又有何意義呢?



  ◎你的推論如果成立的話,你生病時也就不用服藥了,反正遲早你也是要死的。世間上的眾生,當然最終也必會經歷死亡,而且還會再有轉生。被放生的小動物,最終當然也會面對死亡。但我們修悲心的人,本著盡力施予無畏的精神,若能令眾生少一點痛苦、多一點福樂,這也是很有意義的。最終來說,我們要發願成佛,才可以最究竟地協助眾生得樂而離苦,但在未有這種究竟地利益眾生的能力前,我們並不是就甚麼也不做。能救助一個眾生少至一次,也一樣是一種善行,對被放的一方及放生的一方都有益處。施予眾生壽命,也就是自己在積聚長壽無病之因。放生時,我們也不是只是買動物回來放走那麼簡單。我們為它們誦經持咒,令它們得聞佛號及佛咒,在心識中種下一個種子,將來必會成果。我們也回向祈願它們能於未來轉生善道而得遇佛法,最終能得成佛境。這些是對它們更長遠及實際的利益,也可視為是'法佈施'。此外,有些人也會為它們授予三皈依。一般畜牲聽不懂我們所念的內容,所以也無從生起真正的皈依心。如果嚴格地說,並不能說它們真的得到了正受皈依,但念誦皈依之過程卻肯定在它們的心識中種下了皈依的善種子,所以仍然是很有意義的事。藏傳佛教人士則會把甘露丸放水中讓它們喝用或灑在它們身上,這也會為它們帶來很大的未來生利益。放生也必須運用一些智慧,只有悲心而沒有智慧,是不能對眾生帶來大利益的。有些人竟把淡水魚放在海中,或把海魚放淡水河中,又或把外國鳥類放本地林中,這並不會令它們壽命延長,反而令它們更快死亡。有些生物本來就不是被售作食用的,例如觀賞魚及觀賞鳥等,把它們放走並不是真正的'無畏佈施'。還有些人預先向屠夫及獵戶定貨,他們便刻意多捉一些生物以供放生,這也就失去了放生的意義了。



  ○佛珠的意義是甚麼?市面上有多種佛珠,應選哪一種才為適合呢?



  ◎佛珠或念珠梵語為'瑪那'(Mala),是用作誦佛號或誦咒等之計算用法器。證量與境界高的大行者,不需要這些外在的法器工具。對凡夫佛子而言,如果對所作修持次數有個計算,對生起精進心會有幫助,所以可以用這些法器。佛珠的珠頭代表佛寶,貫串整串珠的繩子表義法寶,小珠表義僧寶,所以一串佛珠就表義了三寶。珠頭(即較大的一顆)代表佛之色身,它上面有一個錐形的珠頂,代表佛的法身,珠穗則是並無特別表義的加飾。佛珠以108粒為宜,但也有110粒等的組合。在傳統上,有多種佛珠質料之要求,例如修息災法用白檀香珠、修攝懷法用紫檀木珠等,其形狀也有不同,數目也有不同的要求,持珠的手指也有不同要求,甚至串珠的繩之質料也有不同的要求,但以上這些繁複的細節,我們初學者不需全跟著去做。一般來說,用108珠之菩提珠就可以了。佛陀是在菩提樹下成道的,菩提珠本身的堅硬特質又有吉祥的表義,所以菩提珠適合作任何法門的修持。一般人有一串菩提珠就很足夠了,不需刻意購買幾十條不同質料的念珠。佛珠是用來修持的,如果有幾十條佛珠卻不修持,又有何意義呢?格律派的僧人,一般都用原始的原木佛珠,尤其喜歡用代表文殊的六把慧劍之五台山六道木佛珠。這種珠十分平宜樸實,但又表義了大智文殊之加持,所以特別受學僧之歡迎。對修持觀音法門的俗家人來說,用石英水晶珠或蓮子制珠則也是特別適合的。有些人的佛珠配上間珠或一對小數珠串,這並無不妥之處,但格律派大寺的僧眾是不容許在佛珠上加上這些額外飾物的,也不可以用寶石製的佛珠。只有年資久的寺僧,才可以在自己的佛珠上加上間珠及數珠等。此外,佛珠不是一種世俗的飾物,所以不需用貴重質料的珠串,也不需把它掛在頸上裝飾。在古印度傳統中,並沒有把佛珠掛在頸上的習慣。



  ○既然'心誠則靈',為甚麼要為佛像開光呢?



  ◎諸佛的法身是遍佈一切時處,住於每粒微塵之中的。對境界及證量高的行者來說,諸佛是常常在前的,所以這些大行者不需要佛像。對我們凡夫來說,我們並未到達同等境界,所以還是需要依循佛說的事相而作,尤其是示忿怒相的本尊及護法像等,一定要依法裝髒及啟請勝住。一個新的佛像內裡應該是空的,供奉者必須請有資格的人裝髒及啟請聖眾勝住。'啟請勝住'是祈請諸佛聖眾來臨而入於佛像中的意思,漢人稱此為'開光',其實是從順世俗的稱法。常常有人帶來佛像向衲說:'請法師"加持"這個佛。',衲總覺得啼笑皆非;佛是圓滿的覺者,我們只是六道中的凡夫,凡夫怎麼可能'加持'佛呢!在'開光'儀式中,法師所念誦的內容是啟請諸佛勝住於像中,並非'加持'佛像。'裝髒'是把如法的物品裝填入佛像內部之意,所填入的物品包括捨利、經咒、珍寶、藥材及香料等有吉祥意義的東西,裝甚麼、怎樣裝及先後次序都要依佛經所述地去做。如果一時並未找到有資格的人代為裝髒,可以自行在像的內部寫上梵文'唵'、 '阿'、'吽'三字,然後以碎寶石或檀香粉填滿而暫時代替裝髒,心內要生起 '此乃佛陀'之真佛想。



標籤:
瀏覽次數:220    人氣指數:620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信則有,不信則無,這論點正確?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佛像與菩薩像可以供在一起嗎?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