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03540
 鬧鐘(封版再會))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如果有这么一天,我想这么去约定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啼笑皆非的“鸦片战争”[作者推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德国如何医治“城市
作者: 鬧鐘(封版再會)) 日期: 2011.04.13  天氣:  心情:
约8200万人口、35.7万平方公里国土使德国成为欧洲人口最密集的国家之一。就是这
样一个城市化率超过90%的国家,却很少受到诸如交通拥堵、高房价、垃圾围城等“城市病
”的困扰。这与德国独特的城市化理念和城市均衡发展密切相关。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德国拥有专门行政机构的城市和村镇共2062个,人口超100万
的只有3个——柏林、汉堡和慕尼黑,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不过79个。与之相比,人口在2
000至10万之间的中小城镇却密布全国,承载着德国60%的人口。即使是德国个头最大的柏
林2008年也不过 370万人口,在欧盟位列第八。而同期巴黎人口为1020万,伦敦为858万。

大城市往往意味着更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为什么德国人却没有涌向大城市的冲动?

中小城镇的魅力

漫步德国中小城镇,除了感叹其历史遗产保存完好、文化风味各有千秋外,你很快会
发现,在这里生活的便利程度和大城市并无二致。无论是人口12万的“大学城”哥廷根、
人口4万的“路德城”维滕贝格,还是只有1万多居民的“中世纪古城”罗腾堡,都有一个
大体相同的城市布局——主教堂居于城市中心,周围是城市广场和市政厅,由广场中心向
外延伸出一条或几条商业主街。在那里可以找到大城市里几乎所有的一线品牌和全国连锁
超市。

德国许多城市与此类似,只要步行45分钟左右便可走完全城。城市不大,但水、电等
基础设施都是高标准,街道整洁干净,店铺应有尽有。百年风雨的古迹与普通的居民楼、
商业区融在一处,有的迄今还在使用。行走在石块铺就的街道上,你可以感到历史从未远
去,而是萦绕在街灯楼宇之间。不过,这些静谧的老城也没有驻足不前,从苹果电子产品
到耐克鞋,只要拐几个街角都能买到。

德国社会如此重视城市均衡发展,使中小城市不仅没有被比下去,反而因为远离喧嚣
、环境清新、文化底蕴深厚、生活成本适中而深受喜爱。

德国人对中小城市的偏好有其历史原因。19世纪后期德国统一前,数百个诸侯国和骑
士领地在这个地区星罗棋布,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和风格,其中不少诸侯国的首府或主
要城市便演变成现在德国较大的城市。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确立了较为宽松的地方政策,允许各地依据本地特色制定文化
和城市战略。德国人还吸取当年纳粹大肆扩建柏林城、使之成为战争策源地的教训,有意
识地避免超级城市出现。1960年联邦德国通过的《联邦建设法》宗旨就是确保所有地区均
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两德统一后,中小城镇模式得到进一步稳固。在联邦、州和市三级规划体系中,前两
级规划主要是原则性制约,各市政府享有较大自主权,它们可在充分科学论证基础上,制
定并实施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没有“大一统”和“一阵风”,许多城市在建设时力
求保持城镇原有的风格和特色,在此原则下修补、改造古旧建筑,更新基础设施,而不是
推倒重来,或者以大吞小。

区域城市圈的造血能力

小虽小,但是这些中小城镇并非势单力薄、一盘散沙。德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规划
与建设互补共生的区域城市圈,以保持与其他国家大城市相匹敌的吸引力。这11大城市圈
依次是柏林-勃兰登堡区、大汉堡区、慕尼黑区、纽伦堡区、斯图加特区、莱茵-鲁尔区
、法兰克福及莱茵-美茵区、不莱梅-奥登堡区、莱茵-内卡区、汉诺威-布伦瑞克-哥
廷根-沃尔斯堡区和萨克森三角城市圈。

这11个区遍布全国,涵盖了德国所有主要的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聚集了德国70%的
人口。城市圈以几个较大城市为核心,与较小城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
产业功能区。不少城市圈的经济总量、市场潜力、投资份额完全可以与欧美大城市一较高
下。

以莱茵-鲁尔区为例,这里坐落着杜塞尔多夫、波恩、科隆、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
工业名城,曾是工业革命后德国的煤炭钢铁中心。受重工业影响,上世纪80年代前后,这
里陷入生产难以为继和环境严重污染的双重困境。经过反复论证和规划,老工业基地从19
89年开始了艰难转型。20多年后,这里已成为以可再生能源、信息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
和高端服务业为主的新经济区,每年为德国贡献大约15%的国民生产总值。

在这个约1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圈里,除科隆人口将近100万以外,杜塞尔多夫、波恩等
主要城市人口均不足60万,而它们却聚合成了一个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庞大都市群。

与莱茵-鲁尔区类似,德国其他城市圈也被赋予了特定的功能。柏林地区是国家的政
治核心,汉堡区依托海港,主要从事远洋贸易及相关服务业;法兰克福地区银行林立,主
司金融和投资业;斯图加特及其周边城镇形成了完整的机械制造业和汽车业产业链;萨克
森三角带包括哈勒、莱比锡、德累斯顿等文化名城,旅游业发达;慕尼黑地区则是德国电
影业摇篮和南部巴伐利亚州的政治、经济中心。

功能上的区分使这些城市圈具备了较强的造血能力,使追求事业或者高品质生活的人
们无需挤进大城市。有机结合的中小城镇联起手来,一样可以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便利
生活。

交通网的强大运力

和中国一样,德国青壮年劳动力也向往“大地方”,但他们不是一齐涌向某个特定的
大城市,而是在各个城市群间做多重选择。德国的人口流动不是单纯的聚合,而是与众不
同的“分散型集中”。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发达的交通网。

德国是世界上路网最密集的国家之一,铁路总长约3.8万公里,公路总长65万多公里,
其中高速路1.2万公里。而德国南北最长距离不过876公里,东西直线距离640公里。

总长可绕地球赤道17圈的铁路与公路纵横交织,将德国数千个分散的城镇联系在一起
。此外,承担全德近一半交通运输量的高速公路全程免费,大多数路段无限速,一般城市
又有地铁、公交车、有轨电车等多种公共交通可供选择。这一切都为人员和资源的快速移
动提供了坚实基础。

1973年,著名经济学家舒马赫出版了《小的是美好的》一书,向当时的西方工业文明
发起挑战。他指出,人类执迷的所谓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表面光鲜亮丽,似乎可以用低廉
成本创造无限产出,而实际上这种对“大”的追求不仅过度取用地球的资源,造成前所未
有的环境破坏,更使人类丧失尊严,成为利润和机器的附庸。为此,他呼吁将一切回归到
人本身,破除对大规模和增长数字的迷信,以小巧的工作单元、适中的资源取用和以“帮
助人而非奴役人”为目的的中间技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德国的城市发展没有在“扩大”上做文章,而是倡导节制、注重规划,进而明确功能
、增强联系、维护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它提醒我们,城市发展缘于人的需求,不必贪多
求全,而应综合考虑规模和宜居程度的关系,在城市生活质量上多下工夫,这或许才是经
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根本意义所在。
標籤:
瀏覽次數:22    人氣指數:22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如果有这么一天,我想这么去约定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啼笑皆非的“鸦片战争”[作者推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