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89714
 ♡夢凡♡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能夠給別人最珍貴的禮物是什麼?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薪水與人生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忍耐是賺錢的必修學分
作者: ♡夢凡♡ 日期: 2008.07.20  天氣:  心情:
> > > 忍耐是賺錢的必修學分 為人處世,常常需要忍耐。
> > >
> > >
> > 因為人不是萬能的,總有好多事情自己沒能力解決而無可奈何。
> > >
> > > 暫時的忍辱負重,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 > >
> > >
> > >
> > > 忍耐是一種策略
> > >
> > >
> > 做人就要培養一種大度,懂得忍耐有利於成就事業,意氣用事會錯失良機。
> > >
> > >
> > 楚霸王項羽是英雄,但他沒有成就事業,因為他不懂得忍耐。與楚霸王相反的是後

> 打敗他的韓信。曾經有個地痞侮辱韓信說:「你敢殺人嗎?你若敢殺人,那你就先殺

> ;要是不敢的話,就從我褲襠下鑽過去。」面對這奇恥大辱,韓信硬是從他褲襠下鑽

> 過去,圍觀的人都譏笑韓信懦弱。
> > >
> > >
> > 但是韓信深知忍耐的道理,不必以對抗的方式來證明自己並非軟弱不可欺。
> > >
> > >
> > 試想:假如韓信一時衝動刺死那個年輕人,情況又會怎樣呢?他只能亡命天涯,命

> 可能是另外一種情形,自然就不會有後來的封侯拜將了,歷史也許就會重寫。
> > >
> > >
> > 忍讓並不是懦弱地躲避,而是有意識地忍耐,為的是有朝一日東山再起。
> > >
> > >
> > 忍耐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關鍵要在具體環境裡,能理智地區分什麼重要,什麼不

> 要;什麼是原則問題,什麼是非原則問題;什麼必須現在解決,什麼可以暫緩解決。
> > >
> > > 忍耐能讓人獲得機會,爭取更大的空間。
> > >
> > >
> > 溫州人雖然能夠忍受經商中的諸多之苦,但他們敢於經商、善於經商的原因卻是忍

> 不了貧窮之苦。
> > >
> > >
> > 從地理位置上看,溫州一面臨海,三面環山,且多為高山深壑,行路難不亞於蜀道

> 難。對此,孟浩然曾用詩這樣描述:「我行窮水國,孤帆天一涯。借問同舟客,何時

> 永嘉。」直至一九八九年,沿海十四個城市中,也只有溫州既不通鐵路,也沒有機
場。
> 由於自然條件先天不足,又地處海防前哨,長期以來,國家除了從戰略角度考慮,在

> 州修築必要的軍事設施外,經濟建設投資很少很少。
> > >
> > >
> > 但溫州人忍受了很多非議與磨難,不會因為外在的壓力而停止自己賺錢的步伐,而

> 積極開拓,自強不息,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經濟奇蹟。
> > >
> > >
> > 還有一種忍耐不是對某人或對某事的忍耐,而是對自己心性的忍耐,即耐得住寂
寞,
> 是「十年面壁」,是「十年磨一劍」,是「十年寒窗」。欲成大事者,耐得寂寞是其

> 本功。耐得寂寞並不只是消極的淡泊名列,而是在別人不知曉的情況下,始終保持積

> 向上的心態,努力進取,奮發圖強。
> > >
> > > 忍耐是致富之道
> > >
> > >
> > 對一般人來說,忍耐是一種美德,對商人來說,忍耐卻是必須具備的品格。要想賺
> 錢,就必須要有「忍」的精神。
> > >
> > >
> > >
> > 古人所說「和氣生財」,就是指透過忍耐來達到和氣的目的。南方人能賺錢的一個

> 要原因就是忍耐。為了能賺錢,他們忍受種種痛苦:浪跡天涯、拋妻別子的思鄉之
苦,
> 髒活累活苦活全做的身體之苦,屢遭白眼與冷嘲熱諷的心理之苦等等。
> > >
> > >
> > 有一富翁給別人的經驗之談是:賺錢就要以「忍耐」為重。即使身處逆境或貧困深
> 淵,也要相信明天一定能成功而堅韌不拔。
> > >
> > >
> > 例如,當生意失敗、公司破產,你遭受極為慘重的損失,甚至想要自殺時,你也必

> 忍耐,不可放棄鬥志。如果工作得不到預期的成果,也要把痛苦當作經驗而忍耐下
來,
> 相信總有一天能夠成功。
> > >
> > > 商業行為中的忍耐能帶來財運。
> > >
> > >
> > 如果只是爭一口氣、好面子,不懂得忍耐之道,不知曉伸縮之理,那麼,你會看見

> 票從眼前嘩嘩流過而自己一無所獲。老人們不是常說「人與人鬥氣,但是不能與錢鬥
> 氣」嗎?
> > >
> > >
> > (本文摘錄自高寶書版公司出版的《南方人為什麼能賺錢》�癯s子民著)
> > >
> > >
> > > 【心得感想】
> > >
> > > 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說的簡單~知易行難啊!!共勉~~
> > >
> > >
> > > 領導統御》從心管理
> > >
> > > ■ 黃榮吉
> > >
> > >
> > 不論是在家庭、學校、企業或國家,都需要「管理」,但是「管」了半天,是否真

> 「理」出頭緒?
> > > 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
> > >
> > >
> > 最常見的管理模式是,有了問題就訂規章制度,規章制度越訂越多,也越訂越無
效。
> 因為任何制度一旦成為有形的規則,就會有足夠多的辦法和方法來規避它,所謂「上

> 政策,下有對策」,而且對策始終比政策更為周密,讓人「防不慎防」。
> > >
> > >
> > 伊索寓言裡有一則「風與太陽」的故事:北風與太陽兩方為誰的能量大而爭論不
休。
> 他們決定,誰能讓行人脫下衣服,誰就勝利。北風一開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緊

> 裹住自己的衣服,北風見此狀,就刮得更猛。行人冷得發抖,反而添加更多的衣服。

> 刮疲倦了,便讓位給太陽。
> > >
> > >
> > 太陽先把溫和的陽光灑向行人,行人開始脫掉添加的衣服,太陽接著逐步把強烈的

> 光射向大地,行人開始汗流浹背,漸漸地不能忍受,紛紛脫光衣服,跳到旁邊的河裏
> 去。這故事說明了,懷柔往往比脅迫更為有效。
> > >
> > >
> > 管理不也是如此?如果方法不對,管的越多,往往適得其反。這個寓言說明了「帶

> 要帶心」的道理。
> > >
> > > 得人心者 得天下
> > >
> > >
> > 俗語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很多管理者都會認同這個說法,

> 要得到「人心」,需要長期耕耘和用心,管理者往往急於獲得眼前的利益和立竿見影

> 績效,輕視甚至遺忘這個大原則。
> > >
> > >
> > 多年前到台中參觀一家中小企業,當天早上7點半提早到達。看到一位70多歲的老

> 生,正全神貫注的在打掃環境。邊邊角角都掃得很仔細。心想這家公司還真有福氣,

> 到這麼一位敬業的老阿伯來當工友。
> > >
> > >
> > 隨著時間過去,開始有員工陸續進廠準備上班,此時,這位老阿伯剛好做完打掃工
> 作,就移步到工廠的大門口,向每一位進來的員工鞠躬,說聲「早安」。
> > >
> > > 我聽到員工回應:「董事長早!」才恍然大悟,
> > > 原來這位老阿伯就是公司的董事長。
> > >
> > >
> > 事後總經理解釋:「我父親每天都會一大早到公司灑掃環境,把它當作運動,順便

> 門口向員工道早安。等員工就緒到位後,他會巡視工廠一圈,並向每位員工問候,感

> 他們對公司的貢獻。然後才回家含飴弄孫。」
> > >
> > >
> > 據悉,該公司員工很少遲到,且流動率非常低,勞資關係也很和諧。這家中小企業

> 前已是一家優良的上市公司。
> > >
> > > 經營利潤 回饋員工
> > >
> > >
> > 奇美企業的經營模式,也在業界獨樹一格,董事長許文龍的經營理念是:「把環境

> 造好、經營不受股東干擾、利潤回饋員工。」這三句話已經成為奇美根深柢固的企業

> 化。一位奇美員工表示,因為公司環境好,員工也相信老闆會把利潤回饋給員工,所

> 總是拚命工作。
> > >
> > >
> > 許文龍先生不但不鞭策員工做事,反而常提醒他們多重視生活品質。奇美員工說:
> 「奇美的環境沒有壓力,但我們會給自己壓力。」在公司充分授權落實責任制,而且

> 潤充分回饋員工的情況下,儘管沒有加班費,員工還是常常自動加班。
> > >
> > >
> > 這種帶人帶心的理念,其實是古有明訓。老子《道德經》17章:「太上,不知有
之。
> 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是指君王(主管)可分為四等:最好
的,
> 人民(員工)過日子彷彿不知道有君王存在;第二等,人民覺得君王親民愛民而親近

> 譽;第三等,人民因為酷刑而對君王感到畏懼;最次等的,人民一提起君王就怨聲載
> 道。
> > >
> > > 領導者 親之譽之
> > >
> > >
> > 高明的主管可以「無為而治」,做到干預最小卻井然有序的境界。要達到「不知有
> 之」的無為而治情境,或許較難,不過我們至少可以做到第二種「親之譽之」的領導
> 者,亦即能夠得人心,而讓屬下心甘情願且自動自發地為組織效命。
> > >
> > >
> > 因此,領導者只要願意站在員工的立場,用「心」來管理,或許也可造就出第二個

> 美或勞資和諧的績優公司。
標籤:
瀏覽次數:660    人氣指數:2860    累積鼓勵:1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能夠給別人最珍貴的禮物是什麼?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薪水與人生
 
住戶回應
 
時間:2008-07-20 23:09
他, 55歲,高雄市,資訊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08-07-20 23:44]:

呵呵~
這是個不錯的文章
共勉之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