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思索一個問題: 人如果一直過了..maybe3年4年甚或更久...
還是過著一樣的生活 數年如一日 (如:工作)
是否某方面也顯示一訊息 沒有任何前進 算一種Sorrowㄇ?
(也許有人會跟你說 不然要怎樣 就生活呀)
是呀 但.....I do not know how to say...
過了兩年三年又看到認識的友人還在原地(而自己也在其中)
((→→只是算賺外快~不算正職))
那種感覺會讓我有種很對不起自己 很厭倦自己..
可能有人不了解我的意思吧,,,
~~~~~~~~~~~~~~~~~~~~~~~~~~~~~~~~~~~~~~~~~
看《賽德克.巴萊》似乎成了全民運動,個人看法是:/透過網路各個煤體的各種報導,知道導演為了此片資金吃了不少閉門羹.徐若瑄也贊助兩千萬,溫嵐也好像沒拿什麼演出酬勞...等.只是,若因為這些加總因素,我們大家就必須花錢進戲院去看,這樣的票房是不是有一大部份是夾雜著<因導演籌備過程太辛苦,所以大家(國人)都應去支持一下??>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拱起來的ㄇ??
如果我是魏德聖,對於這樣贏來的票房,我一點也不覺得雀悅驕傲,我希望的是:大家是因我真的拍了一部好片
(當然他真的拍的很用心!) 而不是因某些xx因素才楸團衝票房。
當然也有人想刻意抵制這種社會氛圍。趨勢觀察家朱學恒認為:「就像股票跌深反彈、是個『過渡期』,但希望未來國片正常化,不管看國片或外片都是商業行為,才能真正走向國際。」
「有網友則將海報惡搞成「賽德萌.巴萊」,主角莫那魯道比出可愛的「YA」,文案變成「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別裝可愛,那我就讓你們看見啾咪的驕傲。」
揪團瘋XX 是國人最常出現的一窩蜂現象
號召反媒體置入性行銷的前媒體記者黃哲斌,則在Facebook發文,宣告「絕對不看」。他指出:「看著訊息流一串串一蹦蹦揪人去看『賽德克.巴萊』,忽然覺得反胃。」他說:「無論什麼原因,一名消費者出於自由意志,公開拒絕消費一部商業電影(尤其是拿了很多納稅人資源的商業電影),竟若受到奇怪的質疑責難,這正是我想指出的不舒服現象,與其說我想抵制或逃離『賽』片,不如說我想抵制或逃離這種社會氛圍。」另有網友說就是不支持國片,「好像不去看『賽』片不愛台灣,太奇怪了 !
→→ 愛國的表現方式很多,不是只有用在此處吧!
朱學恒認為,國片將漸漸走向正常化,「看電影可以只是娛樂,想看就看、不想看就別看。」
→本就該如此不是ㄇ?...
朱學恒也觀察,國片正經歷過渡期,「導演、製作團隊和觀眾間的互信重新被建立」,網路則扮演擴散口碑、傳遞討論的角色。
以上 純屬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