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人生所有的際遇,不論是順境、逆境,皆是因緣果報的呈現。 倘過去生與他人結下惡緣,今生相遇,則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百般刁難;若結下的是善緣,今生再見,則「相見恨晚」,惺惺相惜, 所以一切皆是其來有自。了解此理,今生仇人相見,受苦之時, 即能坦然面對,心無冤訴;繼能以懺悔之心,從此刻起, 起一念慈悲,與對方結善緣,解冤釋結。行之有時,必能惡緣消盡,善緣生起。 若不如此,受苦之時,瞋心忿起,非但宿業未了,又造新殃,如此怨上加怨, 則世世生生恩怨糾纏,永無了結之期。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無論世間、出世間,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切事業成功的碁石;而瞋恚,正是人際關係的絆腳石。 經云:「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將瞋心的害處,一語道盡。 瞋心一起,常令人喪失理智,於是口不擇言,動作粗暴,無形中即傷害他人 ,人見人畏,避之唯恐不及,人際關係及自身形象破壞殆盡。 所謂「多瞋眾生慈悲觀」,修習、長養慈悲心是佛陀教示大眾化解瞋心的一帖良方。 想想自己生氣時,身體種種不舒服的感受,又或許為了別人的一件事, 數日輾轉難眠;無法慈悲寬恕他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就是自己。 反之,如果能以前述因果的道理或想到他人是因不明事理而犯下過錯, 能慈悲包容對方,自己的心情也能豁然開朗,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自己。 有慈悲心的人,心性柔和,面對事情總是為大眾著想,常能放下自我, 心量廣大,不僅善緣常臨,煩惱也一定較心量小者少。 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修行學佛欲成就佛道,長養慈悲心,是必修的課題。有了慈悲心, 才能生起菩提心;因菩提心方能成就無上佛道。 若能常常思惟,上述因緣果報的道理、瞋恚的害處及長養慈悲心的重要性, 日久功深,必能降服自己的瞋心;進而對一切眾生, 無論是冤、是親,必能漸漸長養出慈悲心。 【文章轉貼網路】
天際四季 春風意 空曠揚長 喜盈盈 新春氣息 春滿戶 年燈初上 旺牛年 好習禪理 如意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