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之三(此山非彼山) 台灣白牡丹 2009/3/17
有眼不識泰山,
是常聽的一句話。
這句話比喻不識貨,
或形容有眼無珠。
類似說法是:
不識廬山真面目。
其實,
這句話的「泰山」不是五嶽中的泰山,
而是中國春秋時代的一位著名竹匠。
這裡面有一則有趣的民間故事:
木匠的祖師爺魯班,
是中國春秋時代著名的木匠。
他常招收徒弟,
十分珍視自己的聲譽,
每隔一段時期,就要
從徒弟中淘汰個別「不成器」的人。
其中有個叫泰山的年輕人,
看上去不很靈巧,技藝長進不大。
為了維護班門的聲譽,
魯班毅然辭掉了泰山。
事隔數年,
一次魯班率徒閑逛集市,
忽然發現貨攤上擺著許多做工講究的竹製家具,
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顧客爭相搶購。
愛才的魯班很想結識一下這位竹器高手,
便向人打聽,人們告訴他,
是魯班大師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所作。
魯班大吃一驚,想起當初錯辭泰山,
深感愧悔,嘆道:
「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此後,
凡是表示認識不夠,
或者真人、能者就在眼前,
竟然不識,
就會謙虛的說聲:
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