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200633
 Janny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原來是它搶走你的健康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韓國是怎麼在短短十年內從落後到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用好習慣對抗爛環境
作者: Janny 日期: 2014.02.17  天氣:  心情:
做好十件事有錢有自由用好習慣對抗爛環境

撰文/施禔盈、楊寶楨


感激網友伊媚兒
你今年幾歲?你工作幾年了?你有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了嗎?《今周刊》「三十世代財力大調查」發現,平均工作至少已達六年時間的三十世代,卻僅有五成的人有第一個一百萬元。其實,不論你幾歲,只要做好十件事,也能坐享財富自由的好日子。


打開報紙,負面新聞天天上演,經濟成長率下修,一舉破三%;同時,受到景氣復甦力道疲弱影響,去年工業及服務業有調薪廠商為近三年新低……。
薪資十幾年來漲不動、物價下不來,又碰到爛環境,年輕人存錢速度肯定像烏龜漫步。

《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所進行的「三十世代財力大調查」發現,三十世代(三十~四十歲)有一半的人已經存下第一桶金(一百萬元),而且多半落在三十至三十三歲之間;但是同時卻有另一半的人,還在為他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奮鬥。

值得注意的是,躋身「百萬富翁」的年輕人,竟有逾半數已晉升為「兩百萬俱樂部」會員,而花費的時間比第一個百萬快了近兩年;看來,三十世代財力已呈現M型化的趨勢。

至於還沒有第一桶金的「敗族」,對於未來要存上一百萬元這件事情,似乎頗沒有自信,一五.八%的人表示應該要到四十歲過後,第一桶金才會達陣;更有高達二一.六%的人,認為要存到第一桶金那可真是「遙遙無期」啊!

其實,財富自由之路,並不難走,只要多一點好習慣的養成、多一點知識的堆疊、再多一點態度的調整,你就能夠不為金錢煩惱。從花錢、存錢、投資三大面向,我們提供你一定要知道的十件事,做好、做對這十件事,環境再爛,你也可以脫穎而出!


花錢必知不胡亂血拚只買二手車


第1件事:不花大錢買不會增值的東西
有一輛拉風的車,很棒!有一個名牌包,很讚!不過,這兩樣都是屬於「不會增值」的資產,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子江提到,新車一旦落地馬上就打八折,所以即使到現在已躋身財富自由階層,他都不曾買過新車,只買開過二、三年的「二手貨」。

「可能汽車是很多人覺得重要的東西,但新車對財務的減損很大,所以買二手車是最聰明的作法。」楊子江強調,倘若手上有一筆大錢,買股票、買房地產都可以,因為這些是屬於「會增值」的資產,「就是千萬別買新車。」
《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一書也不斷提醒:想要有錢,就別做傻事,傻事之一就是買新車。書中一位身價百萬美元的單親爸爸魯斯.培瑞提到,只要看對方開什麼車,就知道他夠不夠聰明。這位富爸爸還指出,只要價錢買得好,甚至可以在開過一、兩年後,再用當初購買的價格轉手賣掉,達到「零」花錢的境界。


第2件事:不因小錢、折扣而亂買

大賣場發出的DM是許多婆婆媽媽的最愛,因為上面有好多折扣品項,「買到就賺到」。但想一想,為了省那幾塊錢,結果搬了一堆用不完,甚至不需要的東西回家,這是賺到嗎?美麗多金的「理財女王」何麗玲提到,她絕對不隨便去大賣場,一旦進到大賣場,必定是有需求,而採購前也一定先列好清單,並且只買清單上的東西。

至於有致命吸引力的「百貨公司周年慶」,被大家視為一年一度血拼的「好時光」,但真的應該把握這樣的好時光嗎?周年慶最常祭出「滿五千元送五百元」的好康,於是為了拿到五百元禮券,可能本來只想買四千元的東西,結果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六千元,而為了不讓額外的一千元歸零,只好再另外多花個四千元!

計畫買四千元的東西,膨脹為一萬元,只為了拿一千元的禮券,而且是有使用期限、須在指定地點消費的禮券,大家似乎還心甘情願。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贈品或紅利的行銷手法,知名部落客楚狂人就提到,很多人都會因為贈品或紅利而多買了並不需要的東西,有些人會辯解說:「東西真的很便宜,不買很痛苦;而且這些其實都只是小錢而已,應該沒差吧!」
「錯了,東西再貴,只要是必需的都不算浪費;東西再便宜,只要是沒必要的都算浪費;再說,東西再便宜,也不如不買來得便宜。

楚狂人強調,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十億元很大,一元很小,但是十億元也是由一元、一元組成的。「『財神爺不會眷顧不在乎小錢的人』,記得貼在螢幕上提醒自己。」


第3件事:收入減掉儲蓄等於支出
這是老生常談的理財準則,但到底該存多少呢?有標準答案嗎?怪老子蕭世斌認為,大家應該先了解自己的花用額度,方法是做出預算,可根據過去的收據或發票釐清每月的支出,進而算出每月可儲蓄的金額,然後一拿到薪水便把該儲蓄的錢存起來。如此,就不容易隨心所欲地花用,當然可以做出聰明消費的行為。
目前年薪兩百萬元的保險公司業務張嘉珉,人生經過一番折騰,從背債出發,如今算是苦盡甘來,不過,她儲蓄的態度從無動搖。而為了不挑戰人性,一領薪,她就把薪水轉到保險扣款及基金投資帳戶,日常花用的帳戶只留兩萬元,「因為領完就沒了,所以花錢時一定會收斂。」


存錢必知不論賺多少錢存下來的才算

第4件事:設定目標,才有動力
「經營之神」王永慶曾經說過:「賺多少錢都不是你的錢,存下的每一塊錢才是你的錢。」但要怎麼存得住、存得有效率?「目標」存錢法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什麼是目標存錢法?就是要立下明確的「目標」,例如一直想去歐洲玩一趟,但需要十萬元大洋,那就把這個夢想轉換成「目標」,開始往十萬元的存摺數字邁進。
為什麼訂定存錢目標這麼重要?因為有目標就有存錢的理由。這就像一個人要去旅行一樣,總要先想好目的地,然後才會開始計畫如何到達目的地、要玩哪些景點。沒有目標的存錢計畫容易半途而廢,就像沒有目的地的旅遊規畫一樣,經常難以成行。

第5件事:養成記帳的習慣
「基金定期定額教母」蕭碧燕小時候家裡很窮,每到晚上,她的母親都會坐在家裡唯一的一張桌子前,不停地撥打著算盤,反覆算來算去,後來她才知道媽媽是在斤斤計較花費的每一分錢。
「是這樣每天記帳、結算、控制,才能用爸爸微薄的薪水養活一家十口。」學習媽媽的記帳好習慣,蕭碧燕自一九七八年上台北念大學,就開始天天記帳,至今不間斷。她的作法是有系統地將收入及支出分門別類,如收入分為薪資、獎金、其他(因當時有兼家教及兼課);支出則分為食、衣、住、行、育、樂、其他;因此,她能充分掌握並分配家中所有開銷及儲蓄。
蕭碧燕提到,她人生的幾個重大目標,包括全家人完善的保險、買房子、存退休金等一個個達成,靠的不是薪水有多優,外快有多少,而是母親留給她的「記帳」好習慣。


第6件事:賺多要存更多
成大會計系教授王明隆的老家,在基隆從事布店生意,從小看著父母勤儉持家,因此他早認定,賺錢就是要存下來。「從我幼稚園的時候,爸媽就一天給我兩毛錢,一周總共可領一.四元,但是如果每天都不領,周日就會一次給我兩元!」父母「別急著吃掉棉花糖」的策略,竟讓王明隆從小養成儲蓄的好習慣。
王明隆一直到了讀大學,雖然家中依然會提供零用錢,但他還是習慣存起來,同時也去打工增加收入。「暑假我會去工讀,學期當中也會在學校的游泳池當救生員,為了要省點錢,還去學校餐廳洗碗,因為那邊除了有工資領,吃飯更不用錢!」只要有賺錢或省錢的機會,他早已習慣「不放過」。

美國理財大師大衛.巴哈(David Bach)曾指出,大部分收入大幅增加的人,會穿得越來越體面,開的車越來越名貴,用餐地點越來越高級,旅遊方式越來越花錢,但這些人卻不是越來越富有。為什麼?因為賺多、花多,是一般人的「習慣」,卻絕對不是好習慣,賺多也要存多,這樣才會越來越有錢。
磊山保經首席顧問李佳蓉就提到,存錢不能硬邦邦地以比率來做,舉例來說,月入三萬元可能可以存下二○%,但當月入六萬元時,不能只要求也存下二○%就好;也就是,對生活品質的要求程度,不能跟著收入增加同比率拉高,「維持一般的生活品質,這樣賺的錢雖然只多三萬元、為原來的一倍,但存下來的錢卻可以多上好幾倍,例如原本存六千元,現在存三萬元,存錢的比率即為原來的五倍。」


投資必知做好功課別不懂裝懂


第7件事:不懂的千萬不要碰
電視名人于美人的理財經歷與轉折是這樣的,過去跟會、然後漫無目的地買股票,到現在只做定存,並開了一家經紀公司。為何過程會不斷調整?因為她體認到,「不懂不要碰」的硬道理。曾經投資基金失利的藝人曾國城,更是有感而發地表示:「不懂的事情真的不要隨便碰!」
「不懂不要碰」是鐵的原則。不善打網球的人,會去找尋自己在行的運動;外出旅行,多半人會拿著旅遊書研究一番。但奇怪的是,碰上股票就不一樣,一般人不願下工夫,只想聽消息,投資大師彼得.林區(Peter Lynch)就曾說過:「天下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投資股票,卻不了解所買的上市公司。」

第8件事:投資,越簡單越好
有句諺語是這麼說的:「智慧的人把複雜的事做簡單,愚蠢的人把簡單的事弄複雜。」「複雜局面,簡單投資」是投資人應該要把握的重點,而所謂的簡單,指的是投資工具簡單、投資策略簡單。凡事要求「抓重點」的國泰投信董事長張錫就點出,現在市場資訊不是不足、而是太多;正因為如此,造成投資人面對市場的變動,經常處於太恐慌與太興奮的情緒中。「過度解讀」的結果,就容易犯了「簡單複雜化」的毛病。
看看全球首富巴菲特是怎麼賺錢的。窩在偏遠的故鄉小鎮奧馬哈,房間裡只有幾樣東西:年報、報紙資料,以及電話。而巴菲特買股票的操作策略也是再簡單不過了:買「便宜貨」,然後持有,等到變貴時再賣掉。簡單的三步驟,卻成為最大的力量。


第9件事:養出聰明投資腦
除了錢財方面的投資很重要之外,自我投資也不可或缺,「不要吝嗇花錢去學習,唯有學習才能讓自己升級轉型,才有更多的人力資本,未來也才有辦法從事附加價值更大的事業,像我每個月的購書費用,至少都是兩三千塊錢起跳!」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認為,買書與看雜誌都是重要的知識來源,透過一本書反覆咀嚼字裡行間的弦外之音,才能增長功力。
而他認為,學習投資理財應該從經濟學開始,這樣才能讀得懂報章雜誌上的一些專業術語。「也許一般經濟學的教科書較難消化,那就找尋與自己對味的書籍,一定能找到,也一定要閱讀,有了經濟的底子之後,理財上自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實上,成功的人都有一個相同的特質,那就是專注。《股市大贏家》作者陳進郎,從門外漢到身價數億元的過程,是天天睡前花三到四個小時做功課、累計超過兩萬個小時的巨大力量,比起暢銷書《異數》(Outliers : The Story of Success)所提出的「一萬小時法則」、可達「超凡」境界,還要更上一層樓。
一般人恐難像陳進郎一樣對股市「迷戀」,但起碼的「練功」一定需要,這樣才能養出判斷力,也才能讓投資能力與時俱進,越活越有錢。就如怪老子蕭世斌的經歷,四十歲才開始理財,但因為扎實地把投資學、財務管理等枯燥的原文教科書狠K一遍,因此在五十歲時提早達到財務自由的目標,無壓力地辭去工作。如今他常很自豪地說:「當我退休在巴黎左岸喝咖啡時,我的錢還很努力地幫我賺錢!」這就是用錢賺錢的本事,怎麼達成?讓腦袋清楚,對投資理財的事情胸有成竹。


第10件事:越早開始越能享受複利威力
王明隆在美國攻讀博士時,同時兼職專任教師,年收入將近兩百萬元,而從領到第一份薪水開始,他就規畫存退休金,並且也投資美國的共同基金,至今已快三十年!當然退休金已經攢足,他強調,這就是複利的威力。
現在,王明隆建議年輕人盡早學投資,指數型基金(ETF)是不錯的選擇,操作既方便,手續費又低。
林建甫也建議他的學生,從大一起就開始買一張股票,不為了賺錢,而是要讓自己比別人早一步了解資本市場的運作。「學投資不見得可以讓你賺大錢,但至少能讓你看清楚很多事,避免踏入陷阱。



精采完整內文及圖片請見:今周刊867期
標籤:
瀏覽次數:159    人氣指數:1539    累積鼓勵:69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原來是它搶走你的健康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韓國是怎麼在短短十年內從落後到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