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接觸葡萄酒的人,除了紅白能分辨外,第一個問題可能是所謂的「新世界」與「舊世界」。這個分類法雖然粗淺,卻是進入葡萄酒品學的第一個門檻。新舊界限不但劃分了生產國家別,也區隔生產方式的不同。 「舊世界」在地理位置上指的是歐洲以及地中海沿岸國家所生產的葡萄酒。這些國家種植葡萄歷史超過數千年,葡萄天生天養,哪個地方哪種氣候土壤可以長出哪種葡萄完全是自然因素,這種因素被稱為「風土」,看天吃飯的釀酒方式讓舊世界酒有所謂的優劣年份之分。 「新世界」指美國、紐澳、南美洲、南非等地,這些國家以新科技栽種,生長條件幾乎可以被完全控制,每個品種都可以長出一片天。辨別新舊世界酒的第一步就是酒標。舊世界酒標,酒裝名稱下面就是產地,熟悉的人一看產地就知道是哪種品種,新世界的酒標中間通常寫的事葡萄品種名稱。
葡萄酒達人陳千浩曾於許多國際場合,親眼見過歐美釀造業者對於葡萄酒定義的爭執,最精彩的莫過於去年十月於德國舉行的國際酒展,題目就是新世界與舊世界差異。首先發言的是一位來自紐西蘭的釀酒師,他認為法國高級葡萄酒產地,例如波爾多,葡萄酒酒質過於濃郁,往往需要數年瓶內熟成才能飲用,不符合現代消費者所需之即開即飲的消費習性。請問會有誰買下一瓶葡萄酒,然後苦等十年才來飲用呢?所以新世界葡萄酒才符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
此時,另一位法國勃根地釀造師則立即發言,他首先贊同這位紐西蘭釀酒師的說法,並認為科技可以改變葡萄酒的風味,釀造出好喝易飲適合消費者的葡萄酒。但是他話鋒一轉:『沒錯,葡萄酒在新世界,就像是棒棒糖一樣好吃,而且老少咸宜,一個小孩生下來一歲開始吃棒棒糖,兩歲也喜歡吃棒棒糖,三歲也可以,到了二十歲,他吃的只有這種沒有文化,不用大腦的食物。所以,新世界的葡萄酒就像是棒棒糖。如果一瓶葡萄酒只剩下品種的名稱,這瓶酒已經失去大地賜與的生命,只剩下人工調製的風味而已。』 美國釀造大師 M. Beringer 曾經說過:It is easy to make good wines, just start with good grapes, and practice for a hundred years. 要釀造出一瓶好酒是相當容易的事情,先培育出好的葡萄,然後再練習個一百年就會成功。這位大師告訴我們什麼呢?陳千浩認為相當值得台灣釀酒業深思,因為到底我們要釀造的是什麼樣的酒,都操縱在我們的手中。要尋得適合的氣候、土壤,釀造出來的葡萄酒不只是好喝,還要具備深度與來自大地的滋味。這種渾然天成的葡萄,她的芳香在土地上已經開始孕育,在一年氣候裡成長,在陽光中茁壯,釀酒師的工作只是像個接生婆。一瓶真正來自然的葡萄酒,其風華是大自然所賦,釀酒師的角色只是選擇最理想的方式,將葡萄裝到瓶子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