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文化局主辦的「秋之興台北文學季」,第二屆別具巧思的以「城市轉角的文學」為主題,舉辦「繆思也會傳簡訊台北生活六六八八」活動,歡迎民眾以三十至七十字來創作簡訊文學,創造新的「簡訊文學」潮流。
台灣每天至少有超過一千萬通的手機簡訊在空中傳遞,究竟簡訊是不是「文學」?因為此一活動,已經引起了討論,甚至論辯。
其實文學與是否「簡」,沒有關係。詩經是最早的簡訊,卻是文學的經典。
詩是唐朝流行的簡訊,五言絕句才二十個字,七言絕句也二十八個字,卻說得興、觀、群、怨,如此的豐富;
詞是宋人的簡訊,語言簡煉卻充滿了情思,引發強烈的感發。
所以是不是文學,甚至能不能成為經典,不是由長短決定,而是由心靈的感知決定。
同理,時代的浪潮推進,每個時代都會有不同的文學型態出現,輕薄短小就是二十一世紀特色,美國在一九八○年代就興起「五十五字小說」的文學體,以五十五個英文字寫一篇短篇小說故事,因為文學的速食時代,人們已失去耐心讀長篇大論的文章,短文盛行其道。而手機更是新時代的產物,簡訊的書寫令人無法忽視。
但是不是文學,甚至能不能成為經典,不是由科技決定,而是由歷史決定。
何必在意簡訊的文學性。
任何的書寫,如果表達了人們共有的特殊記憶、抒發了人們共同的感思胸臆、記載了人們共通的文明精彩,而有恆久留存的價值,自然能留傳久遠,甚至成為經典。所以只要能豐富心靈、擴充心靈、滿足心靈,就能通歷史的檢驗,歷久彌新、與時並進,何必在意以何種型式出現,以及字數的多寡呢?
所以檢驗文學的試紙只有心靈與時間,絕不是政治,但是在台灣現在流行用政治決定文學與經典的身分。
現在最流行的說法是「台灣文學」,於是各大學一時之間台灣文學科系大增;然後是「本土文學」,將提倡本土文學與愛台灣劃上等號;然後現在提出「中文系」改名的政治要求,張曉風教授要開「中國詩詞中的人生境界」課,因學校怕困擾,改為「古典詩詞」。
文學是沒有疆界的,只要心靈能接收到美的,都是文學的子民;
文學是沒有裁判的,只要能經過歷史篩檢而流傳,就能立足千秋;
任何冀圖替文學劃下疆界的人,都會是徒勞無功的、
任何妄想替文學裁判的,不值有識者一晒。
所謂的經典,一定擁有開闊、寬廣、包容的氣象,不會讓政治所侷限。
「經典是不斷在其四周產生由評論所形成的塵雲,卻總是將粒子甩掉的作品。」政治的粗糙粒子甩掉吧。
手機簡訊算不算文學?讓讀者決定、讓時代決定。
人們該讀什麼?什麼是經典?讓讀者決定,讓歷史決定。
咄,政治走開,不要來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