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896275
 健康張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天使為什麼能夠飛?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幽默到心田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當家裡出了黑羊
作者: 健康張 日期: 2010.11.21  天氣:  心情:
當家裡出了黑羊

心靈小品 2008-03-09 08:18:30 阅读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為人父母者請用心的讀完這篇文章,請將孩子的天地留給孩子...............

請用心體會每一個人的角色.不論你妳是當家做主.或是為人子女的.大家都是 上帝最心愛的羔羊.是嗎!?願 神祝福每一隻最最可愛的羔羊!!

當家裡出了黑羊 文/黃惠如


父母出身台大,他高一就想休學去流浪;家裡是大企業,他卻要進演藝圈;父母開電器行,她卻要花大錢學攝影。當全家都是白羊,突然出了頭難以理解的黑羊時,父母要怎麼愛他?幫助他?

20歲的孫靖從小就知道長大以後要接掌家裡的事業,但從14歲擁有第一把吉他開始,他非但沒有努力充實商業知識,反而開始創作、玩音樂。

他學校成績下滑,母親擔心、反對,父親長期在國外打拚,一回國就念他,他很討厭父親這樣,「平常又不在國內,憑什麼一回國就管我。」

終於他在17歲那年組了一個band,叫Zip發射樂團,進了演藝圈發了唱片,他的身世「孫道存(太電副董事長)的姪子」被媒體刊登出來,他厭惡到極點,對母親說「都是你們害我的,我痛恨我姓孫」。

他唱的是搖滾樂,每次在台上又跳又吼、渾身是汗,母親就在台下掉淚、心疼孩子,身為大學副校長的母親對孫靖說:「你何必虐待自己,只為了取悅別人,」孫靖回答:「我很辛苦但我很快樂,就算只為了一個人的掌聲,都是我自己的東西。」
* * *

宜媛的孩子黃子鑑才高一就宣告要休學環遊世界,她和她的先生以及全家族的人都是台大畢業的,求學、就業一路順暢,完全不能理解原本乖乖唸書的孩子,怎麼會不想上課了。


子鑑說,他「不想成為沒有夢想的大人」,大人們辛苦工作五天,只為了兩天的休息,如果他走父母所規劃的路,他知道他將來的生活也會變成這個樣子。他還年輕,夢想去看看世界。
宜媛兩夫妻以為他交了壞朋友,從苦口婆心講到每天大吵,孩子後來乾脆封閉自己,不再和父母講話。當宜媛一知道他想趕快長到18歲,就可以離開家,完全不敢置信,孩子為什麼要逃開這個家,
言至此,一向聰明能幹的宜媛哭了。
* * *


雖然現在並非13世紀,階級身份固定,容不得你翻身或創新,父母是佃農,孩子非是農夫不可。

但在台灣大多數的父母仍然希望孩子走一條社會價值認可的路,如果孩子選擇一條全家族都沒有從事過的行業,或是父母認為將來在現實生活無法生存的路,很多父母除了無法理解,也緊張地急急插手,想要引導。
但站在孩子的立場,他首度找到自我認同的目標,也願意為自己的夢想付出,卻遭到父母無情的阻止,甚至貶抑他「不成熟」、「沒出息」,造成家庭火爆場面時常上演,親子關係面臨嚴重考驗,甚而手足關係緊張(憑什麼你要花老爸老媽很多的錢,走條特別的路),有時孩子一輩子都無法贏得父母認同,造成更大的遺憾。

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過去有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長期「與父抗爭」;書法家董陽孜年輕時待在家裡寫書法,父親就會連珠砲地問她:「你一個月賺多少錢?你會不會打字?」董陽孜走著孤獨的創作路,累積重要成就,但她最在乎的父親到了晚年才肯定她。

已經揚名國際的導演李安也常透露,當校長的父親始終希望他走「比較正常」的路;趨勢科技的創辦人張明正也覺得一輩子都在追逐父親的期望,不禁對自己兒子說,「你以後一生做任何事情,
爸爸都支持你,我對你『零期望』」。

年輕一代的旅遊作家褚士瑩家裡都是公務員或大學教授,他母親曾說他只是旅行會「一世人檢角(台語,沒出息)」,但透過旅行,他發現世界上有太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並非只有大學教授才叫出息,這才釋放了自己的焦慮。


天下父母心


父母緊抓著孩子不放,以為孩子不照自己的想法成長,不依照自己規劃的路走,就會一生悲慘,台大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主任 高淑芬認為「這是東方父母特有的士大夫觀念」。

旅居澳洲、參與孩子升學選擇的李瑟深有體悟。女兒小慈要升大學,學校的教學顧問約所有的高三家長講話,李瑟發現,自從這位教學顧問和她握過手之後,就只和小慈講話,既不向她報告,也不問她有什麼問題。

原來這位教學顧問呈現另一種文化的思考模式:讀書、考試、將來想唸什麼科系、過什麼樣的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她得為自己負責,不是爸媽的問題,家長只是來旁聽。

除了東方父母世代承襲特有的「大肩症」,凡事往自己身上攬之外,其實更多擔心他真的可以靠此維生嗎?

近來歸國的布拉格國家劇院指揮邱君強,台大化工系畢業後決定赴德國學習指揮,長年贊助藝術活動的父親--鳳甲美術館創辦人邱再興卻坦承壓力沈重,「我不是反對他,我只是覺得,如果當一名工程師,生活會比較穩當,」邱再興對媒體表示。

事實上,十幾歲的孩子的確常常思慮欠週,飽經風霜的父母不免憂心他自以為是的夢想,可能反而會毀了他的前途。

例如宜媛的孩子黃子鑑想休學旅行,他認為,不需上學也可以從旅行中獲得知識,而且可能學到更多。然而在同一天裡,媽媽和學校的輔導老師和他說的同一句話,才深深震撼他反思,

自己的確思慮不週:「如果你旅行回來,無法重回學校,你的學歷只有國中畢業,你能接受這樣的後果嗎?」怎麼出了「怪胎」?


飽受折磨的盡職父母不免徬徨,我家這位青少年為什麼容易「脫軌」做「怪胎」?


青少年心理專家、和平醫院精神科主任李慧玟認為,表面上看起來,孩子似乎是在大環境、父母的期待、自己的期待中選擇人生路,但「核心還是在找自己」。


現代人格理論之父艾瑞克遜的階段理論提出,在認同形成的階段(大約是15~28歲)首要的工作便是釐清自己是誰?希望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以及相信什麼價值之類的問題。


子鑑說:「我知道閉著眼睛也可以預知我以後會過什麼樣的生活:讀大學、進研究所、然後到一個大公司上班,那麼多人(的路走得)都一樣,應該會有不一樣的,到底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我的目標在哪裡?」身形已經抽長卻難掩稚氣的子鑑語氣堅定。


唱搖滾樂的孫靖在台上吼叫,跑通告又苦又累,出身富貴的他從未言苦,就為了唱「屬於自己的東西」。


親子戰火、互相傷害


想找自己的力道之大,甚而使這種孩子火氣特別大,父母一有不同的意見,馬上心生不滿,覺得父母「八股」、「沒有夢想」,幾近刻薄的言行逼得父母喘不過氣來。


子鑑就認為父母不懂他,是因為他們早早就放棄夢想,宜媛一驚,對子鑑說:「為什麼你認為爸媽努力工作、幫助需要的人是沒有夢想?」


有些孩子也感受到父母、家族所期待的自己,和自己所期待的不符,卻不知如何處理。


李慧玟醫師一家三代從醫,又是青少年心理專家,雖然她自認並沒有加諸壓力給兒子,但張為智國中時功課不佳,她可以感受到孩子的難過,有一次孩子說他達不到媽媽的期望很難過,李慧玟一驚,說:「媽媽沒有要你符合我的期望呀,」孩子哭喪地說:「妳不說,可是我都知道,」她對為智說:「即使你不愛讀書,媽媽還是希望你存在,希望你當媽媽的孩子,」


李慧玟雖然經常處理別人家的青少年與親子問題,但當回憶自己家的這段往事時,仍不禁偷偷擦淚。


孫靖在14歲生日用簡陋的器材錄了一首歌叫「用心」,獻給爸媽:


「你知道我是用心 全心全意去表達我有多愛你 不要再讓我用一些言語去欺騙才能讓你開心」,表達了其實他也不好過的心事。


原本全家反對他走音樂路,那天看到他的天分和認真,和祈求家人認同的那份心,「全家抱在一起哭成一團,」孫靖回憶。


台灣的現代父母經過多年的思想洗禮,其實不少人可以同意,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道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才會真正有成績,也才會快樂。


父母也要有分寸


但專家學者的大道理,是否就意味父母不應該管孩子的生涯選擇 ?究竟父母要怎麼表達,才能關懷而不流於威權,並真的幫助孩子?


不要一開始就反對


如果孩子跟你表達他的夢想或志趣,不要一開始就反對,甚至譏諷他「沒有出息」、「將來怎麼養活自己」,聽聽他的想法,否則「太傷孩子的心了,」高淑芬主任認為。


如果父母一開始便採取反對的立場,孩子不會讓你再傷他的心,再也不想和你溝通,你只是把孩子往外推。


如何傾聽也要學習。放下報紙、關上電視,看著孩子,讓他知道你認真在傾聽;別急著表達自己的想法,打斷他想說的話。


父母必須謹守分寸:只能分析,不能「讓他覺得」你在替他下決定


一般人乍聽這話,會覺得好笑,當父母也要有「分寸」?


李慧玟主任表示,人生最有成就的事,就是負責任。我們都希望培養一個負責任的孩子,所以父母的責任只有協助、陪伴、分析問題,卻不能替他下決定。


宜媛後來對子鑑說:「你決定休學旅行,媽媽覺得是很勇敢的決定。未來你的人生風景,會起起伏伏,不會像爸媽一樣平順;而且你也要有心理準備,你可能將會和你的同學脫節,如果這是你仔細思考後的決定,媽媽答應你。」


孩子一旦獲得自己為自己負責的權利,被逼得自己獨立思考,反而退讓(或實際)些,他選擇一項自己可以承擔後果的方式:不休學,寒假騎自行車環島,先從台灣島而不是世界開始旅行。

而且對於父母竟然願意讓他做,覺得「非常感動」。


絕對不說「誰叫你當初不聽我的」


把決定權交給孩子之後,就算孩子的想法和你不同,就算你認為那是最錯的決定,尊重他的選擇,萬一孩子失敗了,絕對不說「你看,誰叫你當初你為什麼不聽我的,」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提醒。

而且讓孩子知道,萬一出了問題,父母一定支援,無論發生什麼事,爸媽還是一樣愛他。


人生永遠可以重新開始


父母走過人生路,很清楚人生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絕對沒有任何決定是不能更改的,所以更不用擔心孩子的決定會讓他「前途已毀」。


宜媛想得很清楚,如果孩子真的休學去旅行,也沒什麼大損失,因為這是終身學習的時代,遲個一、兩年完成學業,換回懂得為自己人生負責、視野開闊的孩子,說不定更好,「自己當初實在『想不開』,」她擦掉眼淚說。


不經一番寒徹骨


父母對孩子永遠出於好意,但如果這份好意,成為彼此的傷害,或讓孩子無法獲得成就的喜悅,豈不得不償失?


還好,當孩子想走別的路引起家庭衝突時,若處理得當,無疑也是開啟一條彼此溝通的路。朱台翔說:「現在的衝突要讓你們更了解彼此,未來過好日子。」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父母需要學會放心,給青少年機會對自己的決定負責,就像《教養的迷思》所說:


「我們以為我們可以使孩子變成我們所要的人,但這完全是個錯覺。放棄吧!孩子不是一張空白的畫布,父母可以隨意在上面畫出他們的理想與夢想。


愛你的孩子,因為孩子很可愛,而不是因為你認為他們需要愛。你既不能使他們完美,也無法毀滅他們。他們不應該是你可以使其更加完美或加以毀滅的,因為他們是屬於明天的。」
標籤:
瀏覽次數:147    人氣指數:747    累積鼓勵:3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天使為什麼能夠飛?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幽默到心田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