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 台灣白牡丹 2008/4/20
薩者,
是梵語sat的音譯,
其義為「有情」,
而「有情」即指眾生。
佛教說一切有部,
把「薩」定義作「有」,
認為身為五蘊之集合,
此五蘊之法體為實有。
故稱有身。
而佛教經量部,
把「薩」定義作「壞、無常」之意,
認為身為五蘊之假合,
生滅無常,無有實體。
故稱壞身、虛偽身。
至於大乘唯識宗,
把「薩」定義作「移轉」,
也就是有無不定,
或非有似有之意。
認為身為因緣和合依他起性,
故身為非有非無,
稱為移轉身。
一般來說,
薩,
即薩埵,
梵語sattva,
又譯作薩多婆、薩和薩、
薩婆薩埵、薩怛嚩、索埵。
含有存在、生、實、
真、善、美、賢等義。
而薩埵,
亦指菩薩,
是菩提薩埵(bodhi sattva)的簡稱。
其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
大覺有情、道心眾生」。
成唯識論述記,
稱薩埵為「有情」,
也就是「有情意」之義。
此外,
密宗說薩埵,
即指金剛薩埵。
總而言之:
菩薩即指
用「智」上求無上菩提,
用「悲」下化有情眾生,
修各個波羅蜜行,
達到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瑜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