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對話》的寫作大綱和內容已經設定完成,但是目前只完成一萬八千多字。感覺蠻多人喜歡,心裡很是歡喜。只是貼完這一萬多字,可能得先跟大家說抱歉暫停貼文。不過放心,等我有新進度我會再繼續張貼。會跟大家說這些,是因為先講清楚比較好,免得貼了一半中斷,大家抱怨。再請大家放心,我貼文一定會完整。
另外,關於《黑馬王子》中篇小說要跟大家說明。那篇小說的主體內容其實已經貼過了。就是先前張貼的《waiting》中。因為該書出版改稿的時候,我認為許玉婷介入男主角的感情世界,一男三女太複雜﹝我呸,應該沒有這麼幸運的男孩。﹞所以把許玉婷的愛情戲份拿掉。而拿掉的部分添加了萬把字,構成《黑馬王子》這篇愛情中篇小說。也是這樣我才決定停掉連載。要是讓大家看到那裡,感覺有點不好意思。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對話》第二篇:《不管作出什麼選擇,都要努力讓自己無悔》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西元一九三七年,台灣依然是日據的年代,我的父親出生在嘉義縣義竹鄉,是家中老么。
根據家族長輩們的說法,在那個物質普遍匱乏的年代裡,我們家族因為是地方仕紳且擁有大筆田地,所以生活非常豐裕。一個清楚可見的證明是,我大伯和二伯不僅順利完成高等教育,也都取得到日本留學進修的機會。在那個年代如果家族沒有足夠的地位和財富,不可能有那樣的機會。
然而,因為祖父母台灣本土意識作祟,不願放行讓大伯和二伯到日本去,否則他們會是那個年代極為罕見的日本國大學畢業生。
「孩子,能夠安心求學是一種莫大的福氣。要惜福。」
「是嗎?大家都能安心上學的啊?到學校讀書根本是件稀鬆平常的事。」
「那是你們這個年代的小孩福氣啊,現在社會經濟富裕,大家都能夠安心求學,不用煩惱操心別的問題。」
「你們那時候要操心煩惱什麼問題?」
「呵呵,要操心的可多哩……」
我大伯和二伯能夠完成高等教育、甚至有留學機會,除了他們自己努力外,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當時我們家中的經濟環境好,可以安心讀書。說來,台灣在日據的年代裡,大部分的台灣人求的是三餐溫飽,小孩子到了七、八歲不過才剛有點力氣,往往就要下田、甚至到別人家幫佃賺錢貼補家用,哪有多餘的心思和力氣好好讀書。
話說大伯和二伯有那樣的機會出國留學卻不能成行,而我父親的運氣遠不如大和二伯。
日本二戰無條件投降後,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施行各種新政策讓窮人有機會翻身,平均社會財富。這對當時的窮苦人家是好事,但是對我家可不是好事;尤其是三七五減租政策,我們家田地被劃走大半,雪上加霜的是祖父晚年迷信符懺不事營生,終使家道中落,原本擁有的數十甲田地只剩三分薄田,父親的求學生涯來到高中二年級時,家道窘境甚至因為繳不出學雜費,不得不輟學,幸好父親在大伯和二伯的支持下,重考公費師範學校,才得以延續學業。
他並且於畢業後回到家鄉的義竹國小擔任小學老師。
「要不是祖父亂花錢,你一定是大學生。都怪祖父啦。」
「小孩子亂說話,這種事怎麼可以怪祖父?」
「難道不是嗎?」
「當然不是。」父親摸摸我頭。「孩子,你一定要記住我這句話:不管自己身上發生再大不好的事情,都不可以怨天尤人,因為,任何人都不能夠決定你的一切;能夠決定一切的是自己。」
我看著他。完全不明白。
「就像我後來沒有讀大學,其實要怪的是自己。」
「怪自己什麼?」
「我師範學校畢業後,教了幾年書,存了點錢,可以去讀大學的,但是認識了你媽,決定跟她結婚,於是耽擱了,婚後第一年就生了你,然後又有了妹妹和兩個弟弟,所以我放棄了。」父親看著我。「明白了嗎?根本是我自己放棄不繼續讀大學的。而我放棄的原因,是因為我做了不同的選擇,我選擇了婚姻,選擇了你們四個兄弟姐妹。呵呵,我喜歡自己的選擇喔。真的很歡喜。對了,你要記住,將來你也會有很多選擇的機會,不管你做出怎樣的選擇,都要努力讓自己無悔喔。知道嗎?」
「喔。」
說實話,當時的我真的不明白?他不繼續去讀大學跟結婚和生小孩能有什麼因果關係?至於他提到所謂的「選擇」問題,我更是不明白。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那樣的道理太深奧。
我最最不明白的是,他和母親辛苦養育我們四個小孩,食指繁浩,當時國小老師一個月三千多元的薪水,家中的日子過得可謂「捉襟見肘」,父親和母親必須極其辛苦地操持兩種副業才能求得溫飽,這樣的日子若是他的「選擇」,有什麼好歡喜的?
「孩子,要惜福,一定要惜福。今天你有可以安心讀書的環境,一定要惜福、好好用功。」
父親不斷地叮嚀我這一點。然而我卻從來不是個惜福用功的學生。
小時後我很野。其實那時候的鄉下孩子哪個不野?下課短短十分鐘可以玩到汗流浹背、衣衫溼透才回到教室重新上課,放假日不呼群喝伴到處冶遊嬉戲又哪像鄉下小孩?
我的幼年就是那樣子過來的。
但是我的家族環境與其他孩子們有所不同,在鄉里長輩的眼中,我們家可是義竹鄉的書香門第,當我還在念小學的時候,大伯的長子已經是台灣大學經濟系的學生,二伯的長子也是台灣大學數學系的學生。
可以想像我父親在教育小孩時,家族鄉里間給他的那種無形的壓力。
長大後我能明白父親當時承受了多大壓力,但是幼時怎會了解?經常隨群附伴地跟鄰里孩童們到處冶遊嬉戲,就是不喜歡讀書,然而開明的父親也不怎麼管我,只有在我實在離譜過頭才會出手干預。所知,我國小都念了好個月了,注音符號還學不完全,逼得父親陪了我好幾個晚上,終於教會讓我記住所有的注音符號。這件證明我不愛讀書的插曲真的是真,到現在我都還有幼時父親坐在面前一字一音「ㄅ、ㄆ、ㄇ、ㄈ……」││而我跟著念的記憶。
或許是有父親協助的緣故,後來我國小的學業成績也不是很離譜,在鄉下小學的班上總是能夠維持在十名左右。
「你就不能再用功點嗎?不要求你考前三名,考個前五名好不好?」
「可是課本很無聊啊。」
「無聊?」
「一看就會了啊,想考好不就是死背、死記,那樣子真的很無聊。」
「這樣喔。」
「是啊。」
「好,你不喜歡死記、死背課本可以,但是要多看書。」
「多看書?」
自從那次對話後,父親從圖書館借來大量的課外書籍供我閱讀,舉凡名人傳記、歷史演義、科學小百科、成語故事、各國神話故事、各國風土人文書……反正只要是適合兒童閱讀的書籍,他都找來給我看。
起初的時候他會陪著我一起閱讀,後來我養成自發性的閱讀嗜好後,就算他不再陪我閱讀,我也會吵著要他多找幾本書回來給我看。
不想認真「讀書」,就好好多「看書」吧。他經常這樣說。後來他看我真的喜歡閱讀,也就不計較我的成績如何。
就這樣,我國中小的成績一直維持在班上十名左右。
其實在當時鄉下的公立國中小學裡,我那樣的成績算是「差勁」的,放寬父親對我的期待,勉強也只能說「不算太差」而已。
還好,家中的孩子並非個個像我如此。身為長子的我不愛讀書,小我一歲的大妹、小我三歲的大弟和小我五歲的么弟可不像我一樣,她﹝他﹞們讀書根本不用父親操心,國中小的成績很難不是班上第一名,後來個個也都順順利利的分別成為台北市的北一女中和建國中學的學生。
至於我呢?只能說我運氣真的好到不能再好,不怎麼用功、成績不太好的我,在國中師長們的驚訝聲中,考上台北市的師大附中。
那段日子,應該是父親最風光的歲月,南部鄉村一個家庭裡能夠教養出四個這樣的小孩,足以讓他在鄉里間走路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