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52101
 恩汐在臉書等你♡缺水晶♡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由自己開始做起的一小步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你在尋找什麼樣的人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當孩子搬出去跟情人同居時
作者: 恩汐在臉書等你♡缺水晶♡ 日期: 2006.12.17  天氣:  心情:
康健 2006/09/07
未婚同居的人愈來愈多,但住在一起就皆大歡喜了嗎?當孩子跟人同居時,做父母的又該怎麼辦?


在大學任教的葉小姐,兒子已成年就業,平日努力工作,下了班和時下年輕人一般,愛上夜店,因此她常不知道兒子幾點才回家。心想孩子大了,別特別掛心,應多給小孩一點空間和自由。

有一陣子,她和先生發現兒子外宿多日未歸,有些衣服也不見了,才問兒子怎麼回事,兒子說搬去和女朋友住了。

葉小姐生長在保守的年代,很難接受未婚即同居。但在大學教書的她,又看到同居的大學生愈來愈多,似乎見怪不怪,啞然發現是整個社會都變了,似乎最好跟著時代轉換心情。

其實很多家有年輕人的父母也為此擔心憂慮,卻不知該如何和孩子溝通。時代真的變了嗎?當孩子想搬去跟他住或根本已住在一起時,父母該怎麼辦?能建議孩子思考哪些問題,做好哪些準備?

同居是潮流,也有潛在風險

也許做父母的需先認清一個事實,未婚同居的確是一個新潮流,寧可同居而不婚、晚婚的人口愈來愈多,中外皆然。

美國在1970年代大概有50萬對情侶同居,現在已超過500萬對。法國今年5月最新的研究也顯示,歐洲全境的結婚率都在下降,男女寧可同居也不願走進禮堂。而台灣的同居人口,根據國科會研究計劃的統計,可能超過44萬人,這還不包括租房同居的大學生。

未婚同居不再是好萊塢明星的專利,台灣有許多演藝人員也不再遮遮掩掩,大方分享他們同住的事實及生子的喜悅,等孩子生下來再補辦婚禮。

不過,並非每對同居男女都有個快樂結局,其中有潛藏的風險。

像大安婦女服務中心督導王青琬就曾碰過一個案例,26歲的安琪在大學畢業後遠赴台北工作,為了想要有家的感覺而和男友同居。同住三年當中曾拿掉過一次小孩,因為男友認為要先立業再成家,不贊成結婚養小孩。最後安琪又懷孕了,這次她堅持要生下來,但兩人為此爭吵不已。有一天安琪下班回家發現男朋友搬走了,他的手機已暫停使用,上班的地方也說他一個月前已離職。當安琪決定再次拿小孩時,也過了25週可動手術的安全期。安琪陷入一片絕望,覺得老天爺開了她好大一個玩笑。

安琪不是獨立個案,王青琬說,許多未婚懷孕的女性被問到孩子的爸爸時,常常只能支支吾吾回答:「他失蹤了,找不到人了!」淚水中夾雜感傷與絕望。

除了懷孕生子或墮胎之外,許多研究也顯示,對於想要結婚、邁入禮堂的人來說,同居並沒有益處,反而會帶來一些壞處和不良的影響。

像美國羅傑斯大學一項長達十年的研究就發現,同居愈久愈不容易結婚。美國《今日心理學》的報導也指出,婚前同居者的離婚率比未同居者高出兩倍。再者,婚前就住在一起的夫妻,婚姻品質較差,因為他們從同居就開始爭吵、溝通較少、承諾不夠、滿意度也較低。

紐約精神科醫師雅各則是在《有關婚姻的愛與謊言》中一針見血的說,女性在同居關係中多期待或等待結婚生子,男性卻還在觀望。甚至認為可以找到更好的人。要他們給承諾結婚,他們通常會溜之大吉,使同居關係破裂,女方則得獨自面對懷孕生子或墮胎。

這樣的情況中外皆然,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林如萍就苦口婆心勸告身旁的女學生,別因為男友說可以節省房租,就輕易搬去住在一塊兒。如果真的同住了,關係還算穩定且良好,也不要拖太久,要趕快結婚,就像老一輩所說的,訂了婚就別拖過三個月才結婚。

美國一項針對136對伴侶所做的研究也發現,住在一起前已有承諾、準備要結婚的同居關係會比較好,因為雙方已有心理準備要彼此協調或溝通,而不是不合或不高興可隨時走人。

因此,如果只是為了省房租、約會後送回家嫌麻煩、想常常黏在一起、方便親熱做愛、生活上有人照顧等簡單的理由而住在一塊兒,沒想過背後更深層的承諾與考量,其實是最危險,風險也最大的。

反對沒有用,討論卻有幫助

怎麼辦?為人父母怎麼受得了眼見兒女步入險境?

別忘了,孩子是在同居潮流的世代中長大,當他們理直氣壯地說:「我跟他交往,為什麼不能住在一起」或「我們都離家在外地工作(或唸書),可以省房租,也有人照應,大家都是這樣」時,「別只是一味的反對,因為反對不是一個理由,」王青琬督導從多年經驗中發現。

而是跟孩子討論他們是不是已經想清楚、做好同居準備?恐怕更重要。

可試著從以下四個方向和孩子討論:

在金錢生活上,你應付得來嗎?

處理過各種學生問題的東海大學學務長彭懷真表示,同居這種沒辦法拿到檯面談的話題很難談,但可從最實際的生活層面談起,例如,金錢和時間的分配與運用。

彭懷真曾看過許多在同居關係中的男學生為了要「養家」,過度打工,成績不及格而被退學。他無奈地笑著表示,不要看他們只是同居,會很快按傳統價值分工,男生負責同居中所有的開銷,女生則是整理家務,照顧兩個人的生活。

因此,父母可以很實際的和孩子討論:「你們住在一起錢夠用嗎?你有能力做這件事嗎?」例如在郊區的大學生租一個房間是1000元,兩個人住一個套房則需要6000元以上,增加的5000元要打工多久才能賺得到?這樣還能兼顧課業嗎?

彭懷真建議,即使知道孩子跟異性同居,原本該給的生活費也不要變。因為如果減少,會讓孩子誤以為是在懲罰他的同居行為,想用金錢來控制他。也不要多給,免得讓孩子覺得父母支持他的同居行為,要讓孩子為自己同居多出來的開銷負責。

至於已成年就業的孩子,在支出與收入方面,當然比較不需要父母擔心,不過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呂奕熹建議父母可提醒孩子:「你們在金錢和生活上是否平等?」同居關係一如婚姻,負責賺錢或掌經濟大權的人權力通常較大,會讓關係失去平衡,需提醒孩子不要為對方扭曲或放棄自己。

也可以從疼惜孩子的角度表達關心與不捨,例如,「我覺得有點難過,因為你要跟另一個人住在一起,爸媽會擔心,怕你被別人欺負。」或是「你們兩個人同樣要上班,下班你還要做那麼多事,爸媽覺得這樣對你不公平,怕你太累、太辛苦。」透過這種語句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感受與想法。

他/她是你要的嗎?

在情感的部份,呂奕熹建議父母,不要去批評孩子的對象,告訴孩子對方哪裡好或不好,而是提醒孩子:「這個人是不是你想要的?他可以給你什麼?是你要的嗎?」用一個比較平衡的觀點來跟孩子討論,提醒孩子,如果這個人不是你所要的,卻又跟他住在一起,有那麼深的關係和情感投入,萬一對方劈腿或移情別戀值得嗎?

也許孩子會打包票說沒問題,因為他可能還沒看到對方的全貌或潛藏的危機,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決定,呂奕熹一再提醒,孩子大了,父母只能盡可能提醒和告知,但也要讓他們知道,如果出問題或受傷害了,父母永遠願意伸手協助,而不要害怕或自覺無臉回家求援。

你們對彼此的期待是什麼?當然,也可以和孩子聊聊他們兩個人對住在一起的目的和期待是什麼?

如前所述,男女性對同居關係的期待和態度落差很大。女性多希望安定下來,但男性則覺得是個交談和性的對象。這也是父母擔心孩子同居多年沒有結果的原因,所以可試著和孩子聊聊:「你們住在一起的目的是什麼?你的期待是什麼?對方的期待又是什麼?」

如果雙方的期待都是以結婚為前題,有足夠的承諾,父母親其實不用太擔心,孩子可能因為忙碌或其他考量還無法籌辦婚禮。但也可以常常邀請孩子和對方來家裏吃飯走動,增加彼此的感情和了解,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善意與關心。

如果雙方期待差異太大,如一方很想走入婚婚,另一方則不,也可以問他會如何處理和面對?也許孩子會辯解或隱瞞,但至少可提醒或強迫孩子去想像可能有這些狀況。

其實孩子陸陸續續也會從身旁朋友或同學聽到不同的故事與遭遇,他們會從中得到啟發和思考。如果孩子主動說起這些故事,不妨靜心聆聽,順勢和他討論。
標籤:
瀏覽次數:78    人氣指數:1458    累積鼓勵:6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由自己開始做起的一小步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你在尋找什麼樣的人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