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對他的生活週遭事件的詮釋和反應,大大的決定了他的成功與否!所以如果你自許要當一個成功者,你一定要培養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凡事都有自己的主張,權衡每一個決定付諸行動之後的利害得失,並且勇於對自己所下的決定負責,那麼你會得到兩種短期結果:
第一種短期結果:你做對了決定,而且你知道為什麼這是對的,那麼這個決定所產生的好處會成為你生命中很重要的「成功經驗」,並且在你往後的人生中,成為一個甜蜜且驕傲的回憶,這樣的「成功經驗」會鼓舞你更勇於做決定甚至說服別人跟隨你的決定,你很快的就會成為同儕中深具影響魅力的領袖人物。
第二種短期結果:很不幸的,你做錯了決定,這個決定造成你人生重大的挫折,讓你付出慘痛的代價,但是這就是你之所以會成功的重要關鍵了,當你嘗到苦果後如果你可以運用你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加以冷靜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對照你所預先設想的利害得失,那麼你會得到生命中很重要的「挫折經驗」,這些「學習經驗」是以慘痛的代價換來的,在你往後的日子回憶起來一點也不好受,但卻是永遠也忘不了的寶貴資產。關鍵在於你得到了什麼樣的「學習經驗」?
對於你日後的成就,「挫折經驗」絶對可以比「成功經驗」更具有作用力,因為「成功經驗」只能告訴你「下一次我可以再這樣做!」;「挫折經驗」卻可以告訴你「下一次我不要再這樣做!」之外,還會逼你進一步思索「下一次我應該如何做會更好?」
所以我很喜歡看「商業週刊」,每期都看!有空的話再加看「今週刊」,這是我每週必做的「功課」,週刊就是有這樣的好處,它是經過整理消化過後的資訊,透過兩本週刊不同角度的報導以及剖析,有助於培養你個人的「獨立的思考能力」,並且可以得到別人豐富的「成功經驗」以及「挫折經驗」。
就像這一期(866)的商業週刊以及今週刊(392),報導著同樣的故事-博達科技葉素菲,這個事件我相信一定可以成為台灣股市發展史中傳奇的一頁,就像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喋喋不休談論著蔡辰洲的十信事件一樣。
先不討論財務報表可能造假,企業經營者的操守問題!
看看葉素菲,淡江法文系畢業,一位文學院畢業的女子,竟敢揮動科技大纛,招兵買馬以砷化鎵(GaAs)進軍半導體製造產業,直接挑戰張忠謀、曹興誠等晶圓教父,這樣的「砷化鎵的台積電」的遠大願景吸引了包括明基(BenQ)等法人進場投資,五年以來轟轟烈烈高潮迭起絶無冷場,創造了一個最高市值曾經是新台幣五百五十億元的超級明星公司;我思索的是:一樣是創造自己事業的我們,會為了我們的事業付出多少?你敢為了你的夢想賭上什麼?甚至,你敢背負可能有朝一日南柯夢醒所致人格破產的風險,創造什麼樣的願景影響你週遭的同行者一起追夢?
葉素菲當然不是很好的成功樣版,因為她的「誠信」有需要調查局介入偵辦後加以驗證!成功者不應當如此的!因為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標準,成功者卻應該時時以最高的道德標準來檢視自己!但是如果說到成功者最需要孤注一擲的豪氣,在葉素菲面前,昂藏男子漢也應該要低頭汗顏。
博達事件還有一個重要啟示:不要買股票,尤其是台灣的股票,為什麼?因為你絕對避不開這些披著高科技產業外衣其實不知所云的「地雷股」!法人投資背書的營運計畫書、會計師簽證的財務報表…..什麼都可以是假的,你如何判斷?無法判斷!所以不要買!
相較之下,與其相信這些外表光鮮亮麗高不可攀的明星執行長,倒不如相信每天與你胼手胝足互相底力的事業夥伴,所以我喜歡經營傳銷,因為成功的傳銷事業靠的不是「飛天遁地」「無所不能」被過度渲染包裝如神話般的產品功能、產業市場遠景或是經營者的能耐與背景,真正成功偉大的傳銷事業仰仗的是事業商與經營者一步一腳印千錘百鍊鍛造的組織文化與永不妥協的逐夢精神,這些都是我們付出精力與汗水努力耕耘終究有大功告成的一日。
所以千萬不要拿錢去隨意聽信市場謠言盲目進出股市,你連它真正的資產與負債情形都搞不清楚,憑什麼砸錢投資這家公司?放下股票,拿起i168事業說明書,好好鑽研!放下無謂的自尊,拿起你的名片,努力去邀約你所接觸到的每一位有緣人,「致富之道,就在其中!」
我自己的觀察中,每一期的商業週刊都是這樣的編排:前面三分之一在針貶時事,看看就算了;中間三分之一在報導該期的封面故事,對我而言,我總是拿這些故事不斷來印證我們一路走來都是對的,在現實的世界中,虛實之間有一定的法則,而時間就像是魔鏡一般,終究可以讓每一件事情現出原形的,只是真相大白的時間有所不同。後面的三分之一是很多讀者會忽略不看,但是我卻認為十分重要的,因為這三分之一中有一些報導是非常具建設性的。
你看看同一期(866)商業週刊第127頁「二代軟體來勢洶洶線上整合漸成趨勢」,「未來成功的軟體業者應該更致力於為使用者尋找新穎和簡單的方式,讓使用者只要會瀏覽網頁就能執行任務」,找出這篇報導來詳細的讀一次,你看到了什麼?「為網路瀏覽器使用者尋找新穎和簡單的方式」「租用軟體,而不是買下軟體」「透過任何地方的網路瀏覽器存取服務」,你覺得他在講什麼?沒錯!我跟你的想法一樣,我認為他在講我們的PMO,這篇文章原文刊載在2004年六月十九日的「經濟學人」報紙上,我發誓不是我要他寫的!
但是,你可能會問「這小小的一篇報導可以代表什麼?」,讓我告訴你,這就代表這件事情還不是市場主流,所以它目前無足輕重,只能佔據小小一個版面,然後接下來它可能會有兩極化的發展。其一、它可能會夭折消失,就當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微不足道的一個小泡沫,再也沒人有興趣去注意,另外一個發展,它可能會隨著各種主客觀條件愈趨成熟而成長茁壯到有一天成為商業週刊的封面故事之一,會被大幅的報導,報導中會有各種線形圖表、數據分析再加上一些學者專家的「後見之明」,洋洋灑灑幾十頁的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