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率:
成年人口中,約有一成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發病年齡介乎30至50歲,
女性的發病率較男性高。
幼年型慢性關節炎(juvenile chronic arthritis)則只發生於16歲以下的青少年。
@發病過程:
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臨床表現不一,最常見的是症狀於多個月內逐步惡化,
發病過程相當隱伏。少數病人則會突然出現急性多發性關節炎(acute polyarthritis,
即多個關節發炎),或病症於短短幾星期間發生。一般來說,類風濕關節炎會循
下面其中一個過程發展:
*漸進式(progressive) 疾病呈慢性,病情反覆,時而穩定,時而復發,
但病人仍可如常活動。約佔全部病人的70%。
*間歇性(intermittent) 短暫發作,間歇好轉,病人無法如常活動。
約佔全部病人的25%。
*惡性(malignant) 嚴重疾病(如血管炎),關節以外部位同時受到影響。
大部分病人的疾病呈漸進式,而且發病率及死亡率均相當高。
@症狀:
病發初期,多數會感到不適及疲倦,有時還伴有肌肉骨骼產生疼痛,疼痛位置分散。
其後,某些關節會出現痛楚、一觸即痛及紅腫。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呈對稱性,
換言之,最常見的發病部位是雙手、雙腕、兩邊手肘及肩膀,而遠端指骨間關節
(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s, DIP joints)幾乎是必受影響的地方,因此,可以憑疾病
對遠端指骨間關節的影響以及症狀的對稱性,來判斷所患的是類風濕關節炎抑或其他
類型的關節炎。
另外,病人很多時會於停止活動一段時間後(如睡眠後或久坐後)出現關節僵硬的情況,
受影響的關節就好像給「漿」住了般,而且關節周圍還可能會出現水腫。
類風濕關節炎一般都是以「晨僵(morning stiffness)」的程度作為指標。
隨着病情漸趨惡化,關節疼痛及僵硬程度也會增加,繼而妨礙病人步行、爬樓梯、
開門、擰開容器護蓋的能力,並且影響病人進行一些精細的工作如縫紉。此外,
還可能會出現體重下降、抑鬱、輕微發燒等情況。
@病因: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是由於某些不知名的因素所引起,很可能與病菌、病毒有關,
也可能是人為因素( 如切割、撞撃等)。 這些因素會於關節囊造成炎症反應,細胞
不斷釋放炎症傳遞物質,炎症因此而持續發生。
與此同時,身體防禦系統也被啟動,最終形成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會誘發細胞分階段釋放溶酶體酵素(lysosomal enzymes),
雖然溶酶體酵素能促進細胞內消化(intracellular digestion),而且是防禦系統之一,
但同時又會在軟骨細胞(chondrocytes)上造成嚴重破壞,導致軟組織受損,
這解釋了為什麼類風濕關節炎多數呈慢性。
炎症還會使滑膜(synovial membrane)及軟骨表面增生,使滑膜及軟骨佈滿纖維蛋白(fibrin)。
此外,由於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亦同時向軟骨及骨組織增生,因而造成進一步
破壞。溶酶體酵素還會破壞軟骨,當類風濕關節炎的病情逐漸惡化,骨頭的未端便會
開始溶蝕。
@治療:
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營養均衡、作息有時,還要得到家人朋友的
支持,以及適當的物理及職業治療。骨科手術主要用於預防或修復破壞;藥物治療
可以緩解疼楚、減輕或抑制病症、維持肌肉及關節的正常功能,而且副作用亦可同時
減到最低。
目前,非類固醇消炎藥(non-sterio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是最廣為採用的
類風濕關節炎一線藥物,如果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對病症沒有反應,通常會轉用慢作用性
抗類風濕藥物(slow acting anti-rheumatic drugs, SAARDs)如金製劑、抗瘧疾藥物
(antimalarials)、青霉胺(pencillamine)、硫唑嘌呤(azathioprine)及甲氨喋昤(methotrexate)。
另外,皮質類固醇並不能完全治癒類風濕關節炎,而且會導致永久性副作用(如骨關節炎),
因此,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使用皮質類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