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ta's Angle
大學畢業後因為家人的關係,我搬到澳洲,像大部分新鮮人一樣,開始投履歷、面試、找工作。我身上一毛錢都沒有,為了到銀行開戶,媽媽給了我一千元澳幣,當時合台幣約兩萬多,她很嚴厲地說:「大學畢業了還跟父母要錢,這是給你的最後一筆錢,發薪水前用完,你就沒錢花了。」當時的我連個面試都還沒有。
我人生中的第一個面試,是在澳洲的華碩辦公室,離市區有一段距離,而剛到澳洲不到兩個禮拜的我,實在是搞不清楚東南西北,所以第一次面試,是媽媽載我去的,車程將近1個小時。第一次面試就跟3個主管談了兩個多小時(還好是華碩,不然媽媽應該以為我在裡面被分屍了);約了第二次面試,我試著自己搭火車去,通勤時間總共花了近一個半小時,再次面試的主管知道我是自己來時,暗暗地點了個頭。
找工作大概花了一個月,我最後選擇一間起薪稍高、辦公室離家近的美國金融公司,因為澳洲交通費很貴,一併算下來跟華碩的薪水大概差了三分之一。剛進公司,我是唯一的亞洲人,老闆、同事們也大概知道我父母的環境不錯,但是從沒拿來做文章或開玩笑,跟我後來回台灣工作的經歷有相當大的差異。雖然往後幾年裡加薪升遷時,我也不滿老闆可能因為我家境比較好而有所拖延(勞資對立,難免吧),但最後我以離職相逼,爭取到做幾分事、給幾分錢。
工作幾年後,我決定離職進修念研究所,同時也決定畢業後要回台灣;雖然知道父母不會資助,但還是小小哭個窮耍耍賴,試探性地問一下媽媽,答案可想而知,她只回了:「不要裝窮,自己想辦法。」儘管父母付得起這筆錢,但我去申請了學貸,而念研究所2年間的生活費,是靠先前工作時所存的積蓄,當然因為是住在家裡,所以只須負擔食、衣、行的花費,目前的我仍在償還學貸中(澳幣漲了好多啊!嗚…)。
雖然我也希望爸媽能把我的學貸結清,但我對父母的態度多少有點折服,因為我認識很多台灣的朋友,不管家境是比我好還是比我差,大部分的父母,只要家境許可,都會幫孩子付錢、還債,不論是付學費、買保險,甚至是繳付買包包、鞋子的卡債。我知道,跟貧窮家庭的孩子相比,我永遠無法感受他們所面對的經濟壓力,但我的父母用他們的方式,讓我體會金錢得來不易。
研究所唸完後,我沒剩下多少錢,回到台灣時,再度變成身無分文,也再次開始投履歷、面試、找工作。爸媽丟了5千塊台幣給我--這是父母給我的最後一筆錢,同樣是在發薪水前用完就沒錢花了--沒錢真的是找工作最佳動力,我甚至利用這5千塊,「買」到一個主管的心,換到一份工作…【下集待續(三)爸爸給的最後一筆錢】
●作者Anita,碩士,金融業。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