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至七字詩 茶
(唐) 元稹
茶香葉 嫩芽慕詩客 愛僧家碾雕白玉 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 碗轉曲塵花夜後邀陪明月 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 將知醉後豈堪誇
2﹑古代人的喝茶觀
古人飲茶不但在室內﹐亦常在室外﹐或庭園﹐或村郊﹐總在風光明媚處;文士貴人泡茶除附庸風雅外﹐亦有兼有社交之用。清朝乾隆人沈復(三白)於《浮生六記》中有兩段與茶飲有關之記載:其一記述了為與諸友人至蘇州名園品茶飲酒﹐因「對花冷飲﹐殊無意味」﹐乃「攜一砂罐去﹐以鐵叉串罐柄﹐去其鍋﹐旋於行灶中﹐加柴火煎茶....」。其二:「離余家半里許﹐醋庫巷有洞庭君祠,俗呼水仙廟,迴廊曲折﹐小有園亭.每逢神誕﹐眾姓各認一落﹐密懸一式之玻璃燈﹐中設寶座,旁列瓶几﹐插花陳設以較勝負﹐日惟演戲﹐夜則參差高下插燭于瓶花間,名曰’’花照’’﹐花光燈影﹐寶鼎香浮﹐若龍宮夜宴﹐司事者或笙簫歌唱﹐或煮茗清談﹐觀者如蟻集﹐檐下皆設欄為限.」。
茶寮在明代,大體上可劃分為居家與戶外兩類:專室、書齋、廳堂的茶寮,屬於前者;亭榭‧活動的茶寮,則可歸入後者」。「書齋作為茶寮,是品茗環境中,取專室與廳堂兩者之長,結合性靈生活方式的中庸之道‧而茶寮的茶器一旦進入書齋的天地,就昇華為清供,與圖書、書畫、古琴、古硯、鼎彝、怪石、漆器、真跡等等一起,成為文士賞玩的對象,足以珍寶。書齋品茗焚香的清賞,有異於大庭廣眾的社會生活,它要求一個「靜」宇,一個「雅」字」。又「戶外的品茗環境,藉著山水自然景致的淘冶,與室內的品茗環境,呈現兩種不同的風格與感受。
尤其是舟中的茶寮,它代表一種「飄逸」,一種「野趣」。凡自命為茶人雅士,舟游之樂,品茗自適之餘,而山寺禪院的茶寮,也是人們視之為塵世清境的選擇。這種由室內走向戶外的多重性品茗環境,意隨境轉,不拘形式的飲茶生活文化,趣味深長不可名狀」。古代之鄉野村夫「泡茶」除了解渴外﹐對於茶種選取﹑茶具﹑取水﹑火候…. 等是否講究不得而知﹐但以上記載可知文人雅士對於泡茶之流程﹑氣氛則有相當之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