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209856
 谷哥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我不屬於我~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要積極去努力!~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科學&佛學的對話~
作者: 谷哥 日期: 2013.02.10  天氣:  心情:

愛因斯坦曾經說:「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

這和佛教的般若學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和法相唯識之學中的「比量,現量,佛言量」是十分相近的。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人的內心世界有多復雜,佛教的理論也就有多復雜。

現在已經能證明,佛教是迄今為止,人類對自身內宇宙和外宇宙統一研究的深刻認識,
同愛因斯坦、馬克斯、韋柏( Max. Weber)、海德格爾( Heidegger)、榮格( Carl Guster Jung)的研究,有不少是相近相符,可以相印證的。

所以,湯恩比說:「二十世紀最大的事件就是佛教傳播到了西方。」在美國、法國、英國、德國信佛和學佛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有人說,二十一世紀,將是佛學的世紀,對此,先生有何評論?



潘: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他明確的說;「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宗教能夠解答科學上提出來的疑問,這個宗教一定是佛教。」佛教中「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觀念是很科學化的。



在我們的世界裡,牛頓定律規限著我們的思維。我們認為,任何可觸摸到的東西,也可以准確測量其長度、高度、重量和速度。其實,任何東西都由分子組成,而分子是由更細小的原子、粒子等組成。到了很微小的領域,牛頓定律就不適用,要用量子力學才能了解它的運作。在量子力學中,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不確定性原理」( Principle of Uncertainty 也譯作「測不准定理」)這個原理指出,在處理很微細的粒子時,根本不可能測量到它的真正位置、方向、大小等。它的存在是或然率( Probability)式的存在,是變幻的,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可見,在極微觀的空間裡,物質是無常的、無我的。



再看另一極端,在一個極大的空間裡,我們也可體會到無常、無我。例如,我們坐宇宙飛船,作太空旅行,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

當飛船的速度接近光速時,整個宇宙間在不斷縮小,如果超過了光速,時間與空間都完全改變了。

這就說,我們所認識的宇宙,會依我們的飛行速度而變幻著,整個宇宙空間也因為有物質的存在而產生變化。

既然微觀的、宏觀的兩端是無常、無我的,中間便不會是恆常不變的。愛因斯坦認為物質的質量與能量足可以互相轉變的( E=MC2),世界上很多事物、很多現象,也確是因為能量、質量的互變而產生出來的(核能發電就是一例),所以,世界是變幻的,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個體,一切事物無常、無我。悟「空」的理念,就是非常科學化的了。佛家講「空」,並非一切虛無,這就像我們對「零」這個數目字的錯覺一樣,表面看來「零」好像甚麼都沒有,其實它包羅萬象,變化多端,說有似無,說無實有。例如:在一○○ 的後面加一個「○」位,馬上增大,變為一○○○;你把一個數目乘以零,這個數目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如果以零除一個數目,則又要變為無限大。「○」又可以對其它數目不作干預,保持中立,任何數目加零或減零,都不會改變其本身數值。「空」就像「零」一樣,富於包容性,可變性。真能悟空,我們就不會執著,思想境界也大大超越了。



佛教的義理和思想精華正在逐漸為西方所認同,所接受,這是因為西方社會有現實的需要。不過,佛法的弘傳,一要看弘傳者的質素,二要善於與當地的區域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相適應,正如同當初佛教從印度傳到中亞,再從中亞傳到華夏大地,都經歷了一個本土化的過程一樣。二十一世紀是否能成為佛學世紀,依然要看上述兩個條件。



覺:不久前,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在香港的「世紀論壇」上作了一次「物理學與美」的學術演講。他最後的結語說:「物理學研究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研究的盡頭是宗教。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是人類的終極美。」請問先生,您對此有何感想?聯系您的學佛體驗,請談一談您的看法。



潘:現代社會發展一日千裡,資訊科技空前發達,人際關系錯綜復雜,處身在疾風般變化萬千的環境中,如何使心靈平靜自在,不受困擾,從而提高心智效率,就成為現代人的一個最重要的課題。



佛教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旗幡在疾風中飄動,幡下的人在爭論,到底是風動呢還是幡動呢?

答案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而是心在動。這個故事並非否定風動或幡動的外在變化,而是告訴我們:佛教不是以外物作為探討的對象,它是以人的心靈世界作為研究的重要對象。

佛教無疑是心靈的啟示與教育。佛教的義理是心靈的智慧結晶。只有改善自己的心靈,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只有改善自己的心靈,才能改善自己的命運和人生走向。所以領略佛教智慧,並應用於理解現實人生問題,就能為我們從諸多的煩惱和困惑中找到實際出路。由此看來,佛教文化就是心靈文化。心靈的高尚,才會有人格的高尚,人的高尚。楊振寧博士說:「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是人類的終極美」,我想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的,因而是很正確的。



覺:六祖慧能大師有一句名言:「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他的本意是不執著於文字的、畫面的、理論的這些東西,而是強調親證親悟,自證自悟。其實,這正是佛家最可貴的認證論與方法論。(在佛家,認識論與方法論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

               ~~~~~~~~~~~~轉貼分享~~~~~~~~

標籤:
瀏覽次數:181    人氣指數:1181    累積鼓勵: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我不屬於我~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要積極去努力!~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