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可別「任意吃補」。台中榮謠`醫院中醫科醫師蔡真真指出,婦女常飲用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自我調理,但是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並非人人適用,中醫認為該症和血瘀有關,這三種補湯會使內膜增厚出血增加,猶如「火上加油」。
蔡真真指出,子宮內膜異位是指子宮內膜長在子宮肌層或子宮腔以外的地方,好發三十至四十歲的婦女,病因未定,患者常在卵巢形成巧克力囊腫;在輸卵管和骨盆腔形成沾黏,臨床症狀多為痛經,常伴有不孕、月經失調、性交疼痛、間歇性骨盆腔疼痛等困擾。
蔡真真指出,子宮內膜異位患者常在月經來潮前就出現疼痛,並且多持續三天以上,分佈在下背部或腹部,有時延伸到大腿,做骨盆腔檢查、坐著或上廁所時易使疼痛加劇,西醫多以促性腺激素治療三至六個月,無效才考慮手術,且中重度患者復發率高達六成。
蔡真真指出,中醫認為蓄積於局部組織的血,為「蓄血」或「血瘀」,由於血瘀凝結胞宮;也就是子宮,流注於經脈、臟腑,所以形成子宮內膜異位,而瘀血凝滯、氣機不通則產生疼痛,氣滯血瘀久積為「癥瘕」,即形成結節腫塊,所以氣滯血瘀是產生子宮內膜異位的關鍵。
蔡真真指出,這類患者往往會自行燉補調理,補錯了可會適得其反,像是四物湯、八珍湯和十全大補湯就得視狀況而定,由當歸、川芎、熟地和芍藥組成的「四物湯」是補血,再加上四君子─茯苓、白朮、人參和甘草就是「八珍湯」,這是補氣,再加上肉桂和黃耆便是「十全大補湯」,補氣、補血加上補腎,但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在中醫理論是和血瘀有關,治療得活血化瘀,吃補會使內膜增厚出血量增加,除非是很虛弱的患者,否則只會愈補愈糟。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的基本法則是活血化瘀,臨床常用少腹逐瘀湯、血府逐瘀湯等藥方,再酌量加減,痛經為主的患者要加元胡、川楝、烏藥、失笑散等行氣袪瘀止痛藥,經血量多要加茜草、三七、蒲黃炭等袪瘀止血藥,血熱者加旱蓮草、地榆炭等涼血止血藥,寒象者加炮薑等溫經止血藥,療效不錯。
蔡真真還提醒婦女要注意飲食起居,諸如避免情緒波動、勞逸適當、忌食辛辣,因為過勞傷氣,辛辣食物會助熱動血,在經期更易導致出血過多,經期也要避免受寒、涉水、曝曬及冷水浴,保持外陰、內褲、衛生棉清潔,禁止房事,以防外邪乘虛侵入,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