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6 聯合報今日新聞- 輻射防護Q&A 今晚TVBS 2100開講, 曾主任受邀訪問
============================================
資料來源:2011-3-16【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日本核電廠接二連三輻射外洩。面對輻射汙染,丟棄似是而非、想當然爾的錯誤觀念,多一點自我防護,少一分恐慌。 Q:日本福島核電廠爆炸,是車諾比事件重演? A:鈾是核反應爐燃料棒原料,經高溫加熱的一連串核子反應,產生銫、碘等放射核種與核廢料。日本公布爆炸產生放射性碘與銫,是核反應的副產品,並非原子爐直接熔掉爆炸意外,兩者損害與輻射外洩差異極大。 Q:氫爆輻射外洩,民眾如何預防? A:輻射會隨空氣飄動,危害可分兩部分,包括輻射照射效應與空氣落塵。放射量多,輻射線會隨陽光照射進入人體,減少暴露是避免輻射最好方法,建議待在混凝土屋子。若須外出,建議口罩、手套、雨傘、帽子、外套等全方面防護;返家時,脫衣,淋浴,去除放射線塵粒。 Q:輻射汙染會造成白血病或甲狀腺癌嗎? A:空氣落塵導致的輻射汙染,對人體危害不大。民眾擔心的白血病、甲狀腺癌,須短時間大量輻射暴露,主要是第一線直接接觸的核電廠工人,才會出現血液、消化道或神經受損的急性反應。 Q:吃碘片就能預防輻射傷害嗎? A:核子反應會產生放射性碘、銫、鐳等其他物質,目前碘是唯一能預防的放射核種,其他放射性核種都還無法解決,並會在體內累積。一般落塵導致的輻射汙染,其金屬含量非常微量,對人體危害不大。 台灣非氫爆直接區域,落塵中的放射性碘極微量,對人體無立即危害,且人體約一至二周可自行代謝,不會因此致癌。 資料來源/台大醫院核子醫學部主任曾凱元、台北榮總核子醫學部主任王世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