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幢唯一安然靜立而有又散發著魅惑的美國式樣老建築,就是百樂門。 1928年的上海,根據當時的《上海指南》記錄,已有十幾家舞廳。百樂門卻是上海最著名的舞廳。1932年,中國商人顧聯承投資70萬兩白銀,購靜安寺旁之地,由中國建築師楊錫繆設計,興建「Paramount Hall」,其英文原意是「最高的、最卓越的建築」,並以諧音取中文名為「百樂門」。樓體為混凝土框架結構,採用了當時世界比較前衛的裝飾藝術風格,轉角頂部聳立圓柱形玻璃燈塔,轉角立面作直線形長窗處理。 初建的百樂門,一切都力求現代,除了外觀,內部的設計富麗堂皇,大量的鎳和水晶作裝飾佈置,白色的大理石旋轉樓梯通向大舞廳,陽台上另有一個玻璃地板的舞池,下鋪腳燈,起舞時彷彿踏在雞蛋上。舞台正對著入口,舞池地板為框架整體結構,下面用許多汽車彈簧支撐,即所謂的「彈簧地板」,眾人共舞時,會產生震動或傾斜,造成一種興奮的感覺;燈光優美璀璨,台上樂隊裡的俄國樂師,奏出的卻是美國爵士樂,舞台上的金髮美人低吟淺唱,舞池裡旋轉的卻是穿著旗袍黑髮黑眼的當紅舞女——就好像是那個年代上海的剪影,於現代中再透出些許異域風情……在當時曾有「遠東第一樂府」的稱譽,也因此吸引了無數的社會名流。 往昔人影:180度的輪轉 聲色光影,霓虹閃耀的地方,從來不缺少名流,何況是在上海,那樣一個一旦相識必然相思的城市,一下子就消釋了外來人的陌生感與距離感。 陳香梅與美國飛虎隊將軍陳納德的訂婚儀式在此舉行;張學良時常光顧;浪漫文人徐志摩是百樂門的常客;1936年,喜劇大師卓別 林攜 夫人來上海參加128戰士紀念會,儘管只逗留一天,卻指定要去百樂門跳舞。1937年,為虹橋療養院籌建病房,在百樂門舞廳舉行了宴舞大會,中外來賓1400多人濟濟一堂,盛極一時。1947年,吉米金樂隊在「百樂門」演奏爵士樂及夏威夷音樂一炮走紅,一時間聲名鵲起,成為當年第一支進入高級舞廳的華人爵士樂隊。此時的百樂門已是當年最負盛名的豪華舞廳。 除了名流,艷光四射的百樂門自然少不了藝術家的身影。當時上海那些頭等舞廳,比如華懋公寓頂樓、國際飯店的天台、百樂門戲院和舞廳、大都會花園舞廳、聖安娜、仙樂斯、洛克塞、維娜斯咖啡館、維也納花園舞廳、小俱樂部等等,它們傳奇般的聲名往往就依靠光顧它們的文人雅士們,在中國的文學想像裡永遠地留下了印記。 也許最難忘的還是百樂門舞廳,在文人眼中它充滿了斑斕的色彩和誘人的氣息。就像遠在法國聲名顯赫的「紅磨坊」,吸引著勞特列克和雷諾阿這樣才華橫溢的客人,卻也借助他們的畫筆,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絢爛的章節。上世紀30年代的海派文人中,舞廳這個意向常常被化入小說,穆時英就是如此。這個從精神到氣質都道地的作家,常在小說中試圖用一種電影版的散文體,來表達他所感受到的城市瘋狂節奏。穆時英的很多小說主要背景總是舞廳,圍繞著那麼一個形態複雜的場所引發了一串串的故事情節……。
「月明星稀,燈光如練;何處寄足,高樓廣寒;非敢作遨遊之夢,吾愛此天上人間」。這是1932年上海百樂門舞廳剛剛建成時,上海灘一位不知名的詩人為百樂門留下的傳頌一時的詩句,字裡行間流露上海人對這座「遠東第一樂府」的仰慕。
ㄏㄏ 謝啦~~~看姊姊的日記可以增長見聞唷~
恩 你對上海真熟呢 ㄏㄏ
我也一起長
!!!!